文/大熊飞罐
描写父子之情的文章,朱自清的《背影》应是非常著名的一篇。记得中学时学这篇课文,老师显然经过精心准备,也许更是因为与其心有戚戚然,那节并非公开课的语文课堂上,我的眼泪竟被他讲了出来。回头看看现在的初中课堂,在把课本上的一切都分解为知识点、得分点的情况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想必都很难再有这样的心境了吧?
及至年岁再大,又多读了些书才知道,原来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远非《背影》中的脉脉含情:一个舐犊情深,一个在心里事亲至孝。甚至也不是文中轻描淡写的一句:“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背后的真相是,朱自清曾与父亲闹得不可开交,父亲甚至不许其进家门,两人一度数年不通音信。
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呢?
朱自清的父亲名叫朱鸿钧,字小坡。1869年出生,1945年去世。他曾在东海、高邮、扬州、徐州等地做官,1917年被解职。《背影》中写到:“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其实朱鸿钧的下岗非常不光彩。
朱鸿钧下岗前任徐州榷运局长,这个职位主管盐、烟、酒专卖,是个肥缺。朱鸿钧也如一般旧官僚那样,下馆子,吃花酒,还娶了多房姨太太。此事传到扬州老家,一位潘姓姨太太大怒,从扬州赶到徐州,大吵大闹,搞得满城风雨,当地的报纸都上了头条。朱鸿钧无奈,只得又花大笔钱把姨太太重新打发出门。而更糟糕的是,因为这件事影响太坏,朱鸿钧被上级革职。听闻这些消息,朱鸿钧的母亲急火攻心,几天之后竟去世了。这便是南京车站父子离别的背景。
当时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家里因父亲的荒唐做法而产生如此变故,他当然会对父亲非常不满。《背影》是事情发生8年后的回忆之作,而当时,朱自清怕没有这样的好心情。
朱鸿钧失业后并未消停,他与儿子朱自清的矛盾因为一件事而更加激化。
朱自清1920年在北大提前毕业,后去杭州第一师范任教,又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任教学主任。此时朱自清已结婚4年,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其父亲朱鸿钧凭着与校长的私交,竟瞒着朱自清拿走他的工资。朱自清极为愤怒,他决定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当老师。1921年冬天,朱自清又将妻儿从老家接出,在杭州安家。作为封建意识浓厚的家长,朱鸿钧看到儿子这一系列举动,他比儿子更为愤怒,父子从此失和。
朱自清从小接受父亲的传统教育,“孝”在他心中还是有很重的地位的。1922年暑假,他想缓和父子矛盾,主动带着妻儿回扬州老家,但朱鸿钧开始竟不让儿子进门。后经家人劝说,让朱自清一家进了门,但却对其不理不睬。朱自清自觉没趣,几天后离开了。此后,双方进入“冷战”状态,朱自清几年未再回老家。
不过,随着年岁渐大,朱鸿钧也再没有更好的发展,便也有了思子、思孙的感情,于是便以关心孙子为借口,给朱自清一家写信,父子之间的矛盾慢慢缓解了。
1925年10月的一个夜晚,朱自清写下了《背影》。1928年,朱自清出版第一本散文集,书名就定为《背影》。
书出版后,朱鸿钧看到了这篇文章,他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读完,不禁老泪纵横。父子之间的嫌隙终于弥合。
以上便是《背影》一文涉及到的故事的完整版本。朱自清写出以及读者了解这个故事的过程,也便如我们认识人生的过程吧:开始时,我们看到的是文中的纯情语言、感人情愫;阅历渐多,又看到纯情背后的种种真实生活中的肮脏丑陋;而最后,那些曾经的肮脏丑陋又被记忆抹上温馨的色彩,才感觉到,它们中存在着生活真正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