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廊桥遗梦》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鲁迅的《伤逝》中也有一句话:“爱情需要时时生长、更新、创造”。当爱情变成婚姻,激情往往也随之褪去,转化成为亲情。也许,有时候保留一份旧爱,一份念想,会是更好的选择。❤
“我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家人,
我要把遗体留给罗伯特。”
面对母亲的遗嘱:将身体火化,骨灰散在罗斯曼桥下,洛琳和迈克表示万分不解。父亲已买了两块墓地,母亲又为何做出如此近似荒唐的决定?
一串谜团最后在母亲留下的信件与三本札记中找到了答案,故事随着泛黄的信纸缓缓打开……
舒缓的节奏、平静的镜头烘托出影片浪漫而温暖的氛围,柔和的色调、简单的情节勾勒出富有年代感的一帧又一帧唯美画面。
炎热的夏天交织炙热的爱情,牵出一部罗曼蒂克式的经典电影《廊桥遗梦》。
那个炎热的夏天充斥着躁动不安的气氛,空气像被炙烤得凝固了,伴随着聒噪的蝉声和飞舞的蚊虫,一辆卡车驶来打破了平静的黄昏。
弗兰西斯卡在丈夫和孩子出远门后,安静地做好家务,站在庭院门口纳凉。丰腴的身材、高挺的鼻梁以及在烈日下渗出微微汗滴的脖颈都使得她看起来格外迷人,宽大的衣服中也有几分若隐若现的性感。
“事隔二十二年之后她仍能看见他在近黄昏的午后走出卡车来问路”,这个无约而来的问路却使两人在四天短暂的时间里经历了爱情的整个过程,决定了一生的眷恋和等待。
人的情感往往容易于琐事之中消磨,平淡的生活如同一滩清水,稍有沙粒便会泛起巨大的涟漪。弗兰西斯卡出生于意大利,年轻的她是一位教师,有着自己的梦想。在嫁给李察之后,为了照顾家庭,她选择做一位家庭主妇,将自己奉献给家庭。她习惯了没有变化的生活,也害怕改变,因此罗伯特·金凯的出现对她来说既神秘而又充满了挑战。
而电影的男主角罗伯特·金凯是一名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浪迹天涯,四处为家是他的生活。他认为生活不该是一成不变,因此他定义自己“是大路,是远游客,是所有下海的船”。弗兰西斯卡在初次见到罗伯特时或许就已被这种巨大的神秘感所吸引,因此她热情地为罗伯特引路,去寻找罗斯曼桥。
在透过廊桥的缝隙看着专注摄影的罗伯特时,弗兰西斯卡不自觉地流露了如痴如醉的神情,而当罗伯特摘来野菊花献给她时,她内心泛起的浪花更多是向爱情靠近。
在影片中,拉长的镜头穿插着优美的古典音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让观影者陶醉其中,带来听觉与视觉的舒适享受,也使得那座生发爱情的廊桥显得分外美丽。
弗兰西斯卡曾两度邀请罗伯特到家中做客,影片正是通过这两次相会来展现两人关系的悄然变化。第一次相会时,弗兰西斯卡站在窗台看着罗伯特在庭院中冲澡,她看得出神,接着猛然回过神离开,最后又忍不住回到窗前继续呆望。这时的她少女情怀被激发,但又不愿意相信自己已爱上了摄影师,于是竭力使自己镇定。
第二次相会,弗兰西斯卡写下叶慈的诗,在夜里把它贴在廊桥上,再度邀罗伯特共进晚餐,他欣然赴约。在此之前,她特意到镇上买了礼服,精心打扮了一番。这时的她已经不克制情感的蔓延,而是放下包袱,坦然接受这段婚外情。
话语交流的投机与情感上的共鸣使弗兰西斯卡更加坚定地决定打破禁锢去进行爱的大胆尝试。当弗兰西斯卡换上礼服站在罗伯特面前时,罗伯特感到她无比地惊艳动人,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两人一起跳舞相拥亲吻。在随后的两天里,他们尽情地享受着爱情的滋润,但是道德与情感之间,该如何选择?弗兰西斯卡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她可以抛弃儿女、丈夫,甚至不顾流言蜚语去追求幸福,可是如果放弃了责任,爱情就难免蒙上一层阴影。他要离开,她要留下,在婚姻面前,这种大胆的尝试只能浅尝辄止,最终回归传统,回归家庭的完整。
影片中最感人的地方正是两人的分离,弗兰西斯卡望着罗伯特在尘土中逝去,而罗伯特站在踏板上回头望着小巷,这或许是他们一生中做的最艰难的决定,之后再也没有。
几天后两人在雨中相遇,金凯将弗兰西斯卡送的项链挂在车上,迟迟不愿离去,而弗兰西斯卡尽管心如刀割,却放弃了最后一起离开的机会。
自此,她继续生活,他继续流浪,两人再也没有重逢。弗兰西斯卡只能以每年的故地重游来回忆她与罗伯特曾经的一切美好,而罗伯特独自漂泊后最终抑郁地结束了生命的乐章。
读完札记后,洛琳与迈克慢慢地理解了母亲的选择,凯瑟琳决定放弃自己一直看不到结果的婚姻,而迈克则回到妻子身边,给了妻子一个温柔体贴的拥抱。母亲的故事给了他们启发,让他们重拾生活的方向。
“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有些爱,有过就不再遗憾;有些爱,瞬间就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