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道问:“荀子云‘养心莫善于诚’,先儒非之,何也?”
志道问: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先前的儒学大家却批评其说的不对,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要理解这段话,就需要学习荀子的原文,和先儒对其评价的全文以及当时的客观环境。
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为非。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明道说‘以诚敬存之’,亦是此意。《大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语,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处。‘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阳虎,此便见圣贤大公之心。”
阳明先生说,从其他角度上来看,荀子说的话也并非全无道理。诚意是修身的工夫,诚是心的本体,逐渐去恢复心的本体,就是做诚的工夫。程颢先生说:“用诚敬的心来存养它”也就是这个意思。《大学》讲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荀子说的话是有一些毛病,但是不能吹毛求疵。平时听人说话,就先有个臆测、判断,这就是做错、过了、偏了。比如“为富不仁”的语言,是孟子引用阳虎的话,阳虎是反面人物,但是他说得对,孟子也照样引用并注明出处,这就是圣贤的大公之心。
要深入理解一个人、一句话,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对话时身份地位及环境。才能够了解语言深意,否则就是字面直译,可能被误导,学偏了。日常生活、工作、交友中往往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自己没有在当时的环境中,然后别人传来只言片语,自己就被影响了,做了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行为。
这种事情在我三十多年的人生中,曾发生过一次印象特别深刻的,因为他人的一句看起来轻飘飘的一句话,让我心生怨愤,如法看清事实真相,而被别有用心之人牵着鼻子走,这是13年发生的事情。这是心没有觉知力、心不诚、心有私欲时,就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这种蒙蔽可能几天、可能几个月,长的时间可能几年,甚至可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要能够成就看透本质的工夫,从源头本质上分析思维,这才是最高级的方法,最少可以让自己少犯错,少走弯路。
华杉先生补充内容:关于“孟子取于阳虎”,是圣贤的大公之心。孟子:“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贤明的君王一定要恭敬、勤俭、礼待下人,取之于民有节制。阳虎说:国君若一心想要满足自己的私欲财富,就无法施行仁政,要想施行仁政,就不要总是想着发财。
第二个概念:“圣贤之大公之心”,是孟子的概念,善为天下公,善言、善行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天下之大公,是大家的。君子之德,最高境界是善于人同,舍己同人。
读到这里,非常感慨,对我有深远影响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他要建造一个互信的社区,有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彼此诚意,如果做起来,就说明我们走的这条路是正确的,就继续走下去,做的更有影响力,让个人、社会都因此而受益。若过程中有人也在做,且做的比我们好,那我也是欢喜的,是赞叹的,如果对方比我们胸怀大,那也是可以追随的。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是集义而生,是怀着一颗公心来做,若有做的比自己好的,则欢喜赞叹,像别人学习,拿来为自己所用,而不被这是他提出来的,我怎么能用的,这样的我执的念头所牵绊。这就是要向圣贤学习的关键,圣贤已经为我们做出榜样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学圣贤的行为,学圣贤的心性和心胸。
孟子曰:“子路,人告知以有过,则喜。禹问善言,则拜。大禹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说,子路的为人呀,别人告诉他有过错,他非常开心。这一点就太难做到了,对照自己,现在可能有时候可以沉默,面无表情的听着,内心不太认同,或者是直接语言开始反驳,并解释这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看来,那时的状态就是满杯骄傲的状态,无法接收任何的过错,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过错、过失、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不足和不够优秀。这时候多数人的反应就是沉默听着但是不高兴,还有就是反驳回去让别人不高兴。无论时哪一种情况,都是我们自己的损失,都是满招损的表现。我们失去认识真实自我的机会,失去让自己成长变得更好得机会。
当别人告诉我们过错时也是有2种情况,一种时事实,一种是假象。无论事实还是假象,一一来分析,若是真实,迅速改进,自我提升,若是假象,自我对照,时刻惊醒,不要犯这样得错误。如何来看,都是对自己有好处、有益处。自我修行从愿意听到、面对、接纳自己不足和过失开始。
遇到善言非常恭敬,接纳。后面接着说大舜是“大”人,此大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得大,指心性、胸怀、格局之大,从耕稼、制陶 、养鱼打鱼的技能,以至于做皇帝,都是向别人学习而取得。取众人指所长而为己所用、所长。这就是与人为善。
舜的行为是我们每个人现在都应该要学习的,在做事业上,我们的前辈、同行业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别人做的好的,我们就要去学,并成为自己的,在身边交友、日常相处中,看到人的长处和善行,就要赞叹、认同、接纳、学习对方的发心和行为。这就是个人和企业成长最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