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你会因为一本书中的某段话,改变很多。这也许就是学习的魅力所在。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用知识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践行。
财富自由是实现美好人生的重要一环,可什么是财富自由,很多人未必有令自己信服的答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打磨,思索这个概念和与之相关的方法论,以期持续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对于财富自由我原来是用“财务自由”这个词,并且对这个概念的认识也有不同的版本:
最初,按照自己想象中要过的生活,把它兑换成“货币量”,努力把这些钱挣到手,就算实现财务自由了。
在读范·K·撒普《通向财务自由之路》时,这个概念的道理些许升级,即财务自由是一种方法或技能,如同铺设自来水管道,当学习了某个技能时,钞票就如同管道里的水,龙头打开清水自来。
与这个认识相关的方法论是--学习炒股的知识,不断实践来实现“财务自由”。
为什么把炒股作为实现“财务自由”的方法呢?原因是:
- 手中掌握一定的“闲钱”,并且即使赔光所有的钱也不会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有实质性的影响。
- 对于工作四平八稳的我来说,炒股和工作是最好的“两全其美”的方法。
那段时间,我一面研读趋势理论、蜡烛图等经典著作,一面投身到股市当中去,通过逐渐地摸索,在交易中有赔有挣,似乎战胜市场指日可待。
直到读李笑来的《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如果对这本书有兴趣可以看我的这篇读书笔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干货》),在讨论技能与运气的关系的章节时,引发了我对炒股这件事是运气更多一点呢,还是技能更多一点的思考。
思考的结果是:做任何事情,都包含运气的成分,只是哪个更为主要。
显然,炒股与写作,前者对运气的依赖更高些。并且,炒股除了付出金钱的成本以外还有时间成本。更主要的是付出的时间成本与技能的提升并不成正比。开市日5个小时紧盯盘面,除了增加一些“盘感”外,其他“收入”寥寥无几。
又,大陆的股票市场中的交易多是为了投机获利,缺乏价值投资的环境。交易双方玩的是负和博弈的游戏。交易不是比谁更能发现有成长潜力的公司股票,而是这只烂股票在击鼓传花中,自己不是那个更傻的“接盘侠”。
炒股,不过是搏傻--比比谁更傻的游戏。
在这件很不“划算”的事情上,花费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之所以不用“浪费”,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令我获益匪浅:
- 做“经济人”--学会用“成本”和“收益”的视角来衡量,工作、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决策。
比如:绝不和领导动怒吵架。日常中,遇到不公很少有人愿意与领导发生正面激烈的冲突,害怕领导日后给“穿小鞋”,只能忍气吞声。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就可以让自己少一些忍气吞声的屈辱感,不吵架不是因为“怕”,而是理性算计的结果。
与领导吵架带来的最大收益无非是不满情绪的宣泄,并不能对引发争吵的事情得到改善。可成本的投入又是巨大的。心情成本:吵架给你带来的坏情绪,影响工作、学习、生活;时间成本:唇枪舌剑间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隐性成本:领导有可能伺机报复。看来,与领导吵架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 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系统--不论什么事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发现和磨练自己的知识技能。
比如:炒股这门技能,就有很多的策略选择,技术分析、价值投资、阻力支撑、波浪理论……这些方法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自己适合哪种方法。
李笑来在《通向财富自由之路》中,对财富自由做的定义深得我心。他认为:
财富自由就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其实,每个人本身就拥有巨量的财富--我们仅需用它来换取我们想要的东西。只是绝大多数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做交换,而财富自由不过是不再强迫自己去出售自己的时间而已。
出售时间有效率高低的之分,最重要的区别是用时间换什么?
我的理解是:用时间去换取那些能够产生“复利效应”的工作或技能。这样的工作或技能可以在时间的积累中产生神奇的力量,使一个人从菜鸟成为专家。
我选择将读书、写作,做为我这一辈子(七年就是一辈子)不断学习和磨练的技能。也是我通向财富自由之路的方法。我喜欢读书、写作,乐此不疲。并且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有了一定的基础。
不过,基础这东西,如果太注重就会掉进自己给自己的坑里,严重些就是自掘坟墓。基础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明天是后天的基础。只要选择准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要立即行动,其他的都不重要,至少没我们想的那么重要。要记住:种一棵大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如果错过了,那么最好的时间就是当下。
我能做的只能是立足当下,认真读书,努力写作,“把时间当做朋友”,相信并践行“一切都是积累”。
有需要交流的朋友可以添加我的微信号:王晓龙(shengdaomoluo),微信公众号:王晓龙的学习史(xiaolong-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