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偶像剧女主角,他们经常当“圣母玛丽苏”,谁家有困难就帮助谁,谁跟她说事情,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答应;女主角的光环善良,有爱心,喜欢帮助别人。你在看电视的时候,对这位女主角表示鄙视。吐槽这个女主角真傻,是一个“圣母玛丽苏”。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你却成为“圣母玛丽苏”主角。你想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所以,你始终很有礼貌,让自己变得有趣,让别人觉得愉快,不要让别人失望,从不说“不”,防止冲突及以一切他人的需求为先。你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
这其实是一种病,《可爱的诅咒》这本书认为: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称为“圣母型人格”。
圣母型人格都被下了可爱的诅咒,常常帮助别人,自己却从不求助他人。
先来测试一下,你是不是成为圣母玛丽苏了?
1.一如既往地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2.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
3.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
4.面对强势的人(如父母、老师、上司)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5.从不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起争执。
6.总是想太多,总把错误归因于自己。
7.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8.心甘情愿陷入他人期望的牢笼,虽然被压迫得近乎窒息,却不想改变,或者说无力改变。
9.总是把时间、精力、金钱和爱奉献给其他人,唯独不留一点给自己,只要通过这样的过度付出才能获得安全感。
如果以上9条,你占了3条以上,基本上你就是“圣母型人格”,你以他人需求为中心,常常热心肠帮助别人,即使自己内心很不情愿,很不快乐。
为什么你会变成“圣母”?作者观点是“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该怎样为人处世,很多深深根植于脑海里的观念源自我们的童年,而且通常可追溯到理性思维能力形成为之前。于是,我们才会一直倾向于相信那些错误,早就不合时宜的观念。
在我们中国,其实“圣母”人格更为严重,小时候我们经常听父母说:“不许打其他小伙伴”,“你要按时睡觉””听话才是好孩子”。其实这些话听起来很不错。最后孩子成长为一个讨人喜欢,善解人意的人乖乖女或者乖乖男。
事实上小时候,父母小时候教育孩子的这些话已经润物细无声的成为孩子成长的模型了.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头脑中自动运转程序,自我批评的声音来自于这份模型。
所以你经常会看到你自己或者周围的小伙伴,找工作会说要安稳,或者不要跟任何人发生冲突,尽可能的帮助别人。最后导致明明自己很有意见或者不想干这件事情,但顾虑别人,受到父母洗脑或者道德绑架,你一味的忍让,过着父母为你铺好的路,久而久之就养成“圣母型人格”了。
如图所示,这就是圣母玛丽苏光环:
圣母玛丽苏”人格,最大的问题是,她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她们坚信,只有不停付出,自己的需求降到最小,忙成一个陀螺,才算对得起身边的人,才能过得了自己的心。
从心理上讲,圣母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往往非常低,非常依赖于他人的认可。在“圣母”心中,自己无法确定自己存在和价值,需要不算满足别人需求,才可以让自己得到快乐。
最让人可怕的是,圣母特性是会遗产的,母亲传给女儿,外婆传给外孙女。代代相传,无穷尽也。
如果你想要改变,你就必须打破“圣母玛丽苏”的形象,让自己强势起来。
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可爱的诅咒,从改变自己思维开始。
你有权让别人失望。
同样都是人,为什么你不能辜负别人?如果你做不到辜负别人,这意味着你永远支持别人。你要参加生日酒会、聚餐、派对、诗歌朗诵、开会、走访为了接受对方的好意或者任务。
一切以别人为中心。你过的很累,很不开心,明明自己不想去,不喜欢去,但为了让别人开心非要委屈自己。
拜托,你活着又不是给别人看的,强势一点,如果你不想参加自己不喜欢或者不熟悉的聚会或者活动,那就直接拒绝:“很抱歉,我很想去,但是我没有时间。”你无需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打破“可爱的诅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一路上将充满障碍。但是,慢慢地,你将不再觉得自己受到了诅咒,而是发现自己其实被赐予了做个“可爱的人”的技能和品质。如图所示,你会成为这样的人:
这不是奥林匹克运动比赛,没有人会为了你的表现打分并给你颁布“圣母奖”。况且,真正的好朋友,不会因为你偶尔的拒绝,她就不跟你做朋友。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们之间本来就不是朋友。
学会说“不”
当你确定自己不想参与这场活动或者聚会,甚至在工作上,你本职工作都没有完成无法帮助同事做事情时,你就可以勇敢的说“不”
《欢乐颂》中的关雎尔,她在工作中不会拒绝别人,造成她经常帮助同事做事情,加班到很晚。
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一定存在,明明自己不想帮助别人,但碍于人情,面子不好意思拒绝。
可如果你学不会拒绝,你永远都受别人的牵制。
如何学会说“不”
第一:注意自己的身体,也许你的声音,动作会出卖你。
如果你要说不,首先你态度坚定,表情严肃。你要让对方感受到:我是很认真的拒绝你,我有自己的原则,这事我就是不想帮你。
第二:如果你怕怯场,提前演练好自己的拒绝话。
表达简单明了,不要说无意义的废话。可以在开头说拒绝话之前,先有意识的深呼吸2-3次,缓解身心的紧张。
第三:先接受再拒绝。
你可以先认可对方,然后让他知道,你现在因为某种原因,很遗憾帮不到他。比如:“我也很想帮助你,但是你也看到现在我也有很多任务没有完成。
其实,也依然是你说了“不”,只不过给人以缓冲,让他能下台罢了。
第四:“卡壳唱片技巧”
该方法是指:你不断对听你说话的人重复相同的话,已达到清晰明确地传递某种新的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它能够让你保持冷静,而不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争论带跑了方向。
所以如果你不会说太多的话,你就直接重复重复再重复。如:“……很抱歉,帮不了你”。
你无需管他用什么样的话语技巧,你只要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他所说的话你都表示理解,但你也始终用同样的话语拒绝他。没有人能够和复读机争论。
学会如何拒绝,这本书讲的不够详细,可以参考《别让猴子跳回背上》
学会说“不”是一种技能,你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是要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但是这个帮助也是有底线的,一有事情就找你,你从不拒绝,他们会理所应当的依赖你。这就是人性。
人性是禁不起考验的。
你帮他十次,他觉得理所应当,这意味着你已经没有反驳的权利。有一天,你拒绝他,你就是恶人。
相反,你一开始就立了人设,亮出自己的原则,你偶尔帮别人一次,你就是他心目中的天使,你就是无敌大好人。
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一切忽视你个人利益的”我是为你好“都是装孙子。
为恐惧打等级
当你想要打破可爱诅咒,让你自己强势起来不再做“圣母玛丽苏“你想要改变,但你害怕改变,恐惧改变。本书提供一种方法叫做“划定恐惧等级”。
第一步:排列你自己的恐惧等级,将情况按1(恐惧程度最低)到10级(恐惧程度最高)分类。
比如:
对朋友说“不” 恐惧指数2
请求同事帮忙 恐惧指数3
在公众场合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恐惧指数7
第二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如果你真的做了某件你害怕做的事情,结果会不会如你所料,即是不是产生不好的或者令你难以承受的结果。从一下6点考虑:
1.实验描述
2.你有怎样的凭空设想、想象?
3.当前的恐惧系数
4.更切实际的预测。
5.可以利用那些技能和资源
6.改进后的恐惧系数。
实验后:
结果。
现在的恐惧系数是多少?
你为接下来的实验学到了哪些经验
当你事先都最好了最令你恐惧的场景,你还担心什么?勇敢地验证你的预设。千万不要意味地追求受欢迎,被需要和忙碌的感觉。
你就算是人民币,也有人不喜欢你。更可况你还是大活人。
《临终前最遗憾的五件事情》书中写到:
排在第一位的遗憾是:我希望我能够有勇气在生活中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对我的期望而活。
排在第三位的是:我希望我能够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用为了与别人和平相处而压抑他们。
(排在第二位的是:我希望我可以在工作上少花些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爱的人们。)
你看,活出自我是人生第一大事情,也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你为什么要让活出自己成为一种遗憾呢?而不是在有限的时光中自私点,不要做”圣母玛丽苏“女主角呢?
《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不是让人们放弃对这个世界表达善意,而是鼓励人们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和自由。人需要一点自私,否则活的太憋屈了。
每个人都有权利爱自己。选择爱自己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拒绝别人,拒绝自己不需要的事物。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爱自己,活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