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从小就非常自卑的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原因造成的,对!是挨低年级的学生打。这一度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所以做什么事总感觉心里没底,如果要做什么决定,自己必须得有十足的把握之后,才肯下定决心。
这种心态一直持续到我上大学。法学院大二的时候,学院组织辩论赛,同学都积极参加,但我没有,因为我没有做好准备,我一上台就紧张,上去肯定丢人,恩,还是好好做个听众吧。后来听了几场初赛,我发现自己比台上的人水平高多了,心里就有点后悔,舔着脸去跟班主任说,希望能加个名额,“报名结束了,早干嘛去了!?”悻悻的只能继续当观众。心想着明年还有机会。
结果第三年一直忙着准备司法考试,第四年忙着实习找工作辩论赛?从开始到结束,压根就没再关注。法学院四年,我没有上过辩论席。
经历了这件事以后,我发现,有时候,人不必等到做好全部准备工作后,才作出某个决定。
大四的时候,又到了该抉择的时候。是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就业?直接就业选择什么职业?迷茫啊!当时很多同学选择考研,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想为了更深入的认知法律才选择继续深造,而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我不知道现在法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如何,在当年,法学被认为是就业前景最差的专业。
我当时想,人不可能在学校学一辈子啊。研究生也就三年,三年后呢?继续读博?读完博呢?人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的,更何况法学这门科目是实践性很强的,是要到社会上去理论联系实际的,与其胆战心惊的度过研究生三年,不如坦然接受就业的压力。
决定了本科毕业直接就业,接下来是选择行业。国企?银行?公务员?这些当年的热门我都没有考虑,想法很简单,挣着死工资,我赌上一辈子可能在北京都买不了房。所以我不能挣死工资。符合这个条件的,当时脑子里就浮现出3个职业,一个是自己创业、一个是房产中介、一个是律师。
创业?没资金没经验,直接pass掉。中介?我学了4年法律,过了通过率10%的司法考试,让我去干一个中学生学历就能干的工作,讲真,心里不甘。这里不是恶意攻击房产中介,真的接触过中介的都知道,中介这个大环境下真的是鱼龙混杂,虽然不排除有学历高素质高的,但可能绝大多数素质不咋地,坑蒙拐骗什么招都用。
最后剩下一个,律师喽!
所以我只能也一定要选择做律师,上网检索了做律师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然后按部就班的投简历,面试,入职,做律师这行,一干就是6年!
后来,我常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对比。人在做决定之前,一定需要做足准备工作吗?我们似乎被灌输了太多类似“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观念,但真的等你做足了准备工作,机遇会在那静静的等你吗?更何况,又有几个人真的耐心、踏实的去做准备工作?还不是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前就已经早早的选择了放弃?说到底,这无非是在给自己的自卑、懦弱找借口。
与其找各种借口逃避,不如换个思考方式,先将“是否准备好”“能不能做到”“是否有时间”彻底抛开,在做决定时,请遵从你的内心去作出正确的选择——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请试着将“你希望自己有什么样的人生”作为你做某个决定的唯一参考标准,在做出决定之后,再去想尽一切办法、手段努力去实现目标,拿自己所做的决定,倒逼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