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咨询师朋友跟我抱怨,她的来访者总是大量占用她的私人时间,一开始咨询就是四五个小时,她都没法打断,因此觉得特别耗竭,有很大的对抗情绪,同时又要极力掩饰,不想让对方发现自己的对抗。
我问她,谁允许对方每次咨询四五个小时的?她说,我没办法,对方一开始就停不下来,总得说够了才肯罢休。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咨询师自己的问题:我必须让对方说完,我必须帮到对方,否则我就是无价值的,是不应该收费的。
在我做心理咨询师认证考核的评审委员时,问及很多考生的执业动机,多数人都说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别人。
这是一个美好的起点,但如果这种愿望和动机过于强烈,演化为“我必须帮到对方”时,就有可能给咨询带来负面影响,尤其当他们发现自己力量有限,无法帮助到对方时,往往有强烈的无助感、受挫感和失败感。严重时这种挫折感会影响新手的自我评价,乃至继续学习心理咨询的信心。
“我必须帮到对方”透露出来的其实是新手咨询师想要通过帮助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对帮助来访者的需求大于来访者想要得到帮助的需求。带着这种心态进入咨询,咨询的动力结构可能会错位:有时来访者需要的是倾诉,而咨询师看到的则是“来访者需要我给出方案”,而给方案可能正是新手的软肋,新手会因此而陷入焦虑。
对于那些助人意愿过强的新手,要求看到来访者改变的意愿也非常强烈,他们需要通过来访者的改变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这对来访者来说是不正确的引导,有时来访者为了满足咨询师这一需求而“表现出”进步,其实进步并没有发生。
在初始阶段,新手咨询师有着巨大的助人动力,饥渴地吸收与心理咨询有关的一切理论和技术,成长和进步很大。但它也有副作用,因为这种着迷背后隐含着“咨询万能”的不合理假设。世界上没有万能的心理咨询。再高明的心理咨询师都不会打包票说能百分百地帮助来访者。更何况来访者的成长与否并非仅仅取决于心理咨询师。
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发生情绪焦虑的状况,首先要检查的是自己。要学习面对自己的无力感和无能感,切忌刚刚开始做咨询工作就追求完美。
心理咨询师训练时,都学过一个基本技能是倾听。很多新手咨询师自己内在充满了预设:他要这样说,我就那样回应……结果被自己的声音淹没,完全听不到来访者的声音。首先要倾听的那个人是自己,要听到自己内在干扰的声音,并且首先分析自己的干扰来自哪里。
如果自己分析有困难,就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寻求督导,先给自己做做咨询,把自己清理干净了,变成了一面明亮的镜子,才有可能照到别人。咨询师不是主动施以援手帮助来访者,而是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去影响他人。
愿你找到自己的梦想和使命,描绘出自己的生命蓝图,用自己的成长和改变,给来访者内心带来触动!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