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阅读100天航海极致践行号竹子林小分队第二十二场读书会
时间:2018.8.9中午12:00-2:00
分享者:夏琼、丽桃
旁听:晓莹、彭舸、燕秋、磊杰
今天是两位非常值得期待的妹妹分享。夏琼分享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在信息中心轰动读书会。丽桃作为优质学员,从开始读书会至今70天,她参加了17场,分享了10次,一共阅读20本书。
今天夏琼要分享的书是《亲密关系》,丽桃准备分享《奖励的恶果》。
1、说说读这本书的目的。
2、分享的三个关键概念。
3、说书。
夏琼:《亲密关系》
1、读这本书目的:因为是张德芬推荐的书,是一本心灵成长的书籍,怎么样找到灵魂伴侣?夫妻相处之道。
关键词:月晕现象、幻灭、内省
说书:
人都是群居动物,但凡是人都有可能有亲密关系的烦恼。亲密关系不仅限于男女的爱情关系,只要两个人亲密到一定程度,室友、同学、同事、朋友等等,都可以算是亲密关系的一种,只不过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是能量最大、张力最强的,更是人们最在乎的,更容易让人心碎。所以每每听到有人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了,我们都会很羡慕,但是我一直疑惑到底什么是灵魂伴侣。
通过这本书,我理解为灵魂伴侣应该是亲密关系的极致,在那种亲密关系中,你可以更加认识自己,进而治疗你的创伤,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对方能给予帮助,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亲密关系是我们通往灵魂的桥梁。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了解人际关系共同的必经阶段及其原因,并给出了一种简单又自然的方法来帮我们克服亲密关系的障碍。
一、月晕现象
在我们寻找亲密关系时,绝大多数是为了让某些需求得到满足,具体表现为选择伴侣的一系列条件。所以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真正动机就是需求。这个主要动机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磁场。
在正面管教书里面提到,儿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这两项需求都是来自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本能。因此,追求爱与被爱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会发现小孩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特殊价值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孩提时代的这两个需求没得到满足,将会延伸到我们整个人生,我们会不断寻找谁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期望也越来越高,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梦中情人”。自然而然,这个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就成了寻觅伴侣的准则。我们会在潜意识的把对方和梦中情人比较,进而选出和梦中情人相似的作为追求的目标。然而,荒谬的是,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会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弥补的特质,可能是越缺失越在意。比如你想 找个自信的人做伴侣,那么你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自卑的人的,所以你会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表现出很自信。可笑的事,对方可能为了吸引你也在做同样的事情。这种互动关系,通常是两个人开始交往的原因,也就是一方误以为另一方拥有他所需要的东西。
在亲密关系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没能忘记当初的梦中情人,可能都会想把对方塑造成我们心中的梦中情人,或者认为只要我们帮助对方,对方就能成为让我们快乐的人。而这种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爱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接着,我们会通过明说或者暗示的方法告诉对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比如我们经常会向对方说的一句话“如果你爱我,你就应该怎样怎样”。但是,不管我们多努力的运用暗示、明说的方法改造对方,都是徒劳无功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没人能给,没人让我们快乐。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并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对方身上,决定放手和接受,就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期望的束缚,就可以得到纯粹的爱。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放手和接受了。看看你的伴侣就知道,如果你感到爱在你们之间交流,那你就是做到了。
因此,一切取决于你的意向。如果你愿意放手,就会惊奇的发现,其实你所需要的一切,一直存在于你的心里,不假外求。这就是各种信仰告诉我们的,比如佛祖说“世上万物都在我们心中”,又比如耶稣说“天堂在人心中”。当被需求占据我们心中的空间释放后,填满的它的将是--爱。这就形成了亲密关系月晕现象的中心----真爱之光。这种力量,才是人与人互相吸引的真正原因,才能将一开始的心动、快乐转化为--------真正的喜悦。这种由灵魂引导的亲密关系,才是我们心中真正向往的。
但是,如果我们坚持自己的期望,又不让自己去爱,那么我们必定会失望,甚至愤怒,并且亲手将亲密关系推向地狱。期望是喷怒的前身,一旦我们开始愤怒,就是月晕现象褪去的时刻。亲密关系就进入第二阶段——幻灭。
二、幻灭阶段
什么是幻灭?幻灭就是你非常想得到一样东西,像飞蛾扑火一样不顾一切去得到,本以为得到就圆满了,结果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那种扎心尖的感觉。
人都是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我们会做一些偏差行为。在《正面管教》那本书里,作者指出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满足时,会做出四种“偏差行为”。其实成人的世界也是这样。
(1)引起注意:装作可爱、有趣、亲切等等引起对方注意
(2)权利斗争:当发现引起注意无果的时候,便做出争夺亲密关系主动权的战斗---权力斗争。一般通过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来表达自己在权利斗争中的愤怒。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3)报复心理:刻意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甚至享受报复得到的快感。因为借报复来转移注意力比承受心碎更简单。
(4)自我放逐: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失败的,破罐子破摔。自己做什么都是没有价值的,把伴侣拒绝于千里之外。因为麻醉自己,把痛苦丢进潜意识里比承受心碎更简单。
这本书说亲密关系是可以疗愈自己心灵创伤的,但亲密关系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面对痛苦的态度。无论采取哪种偏差行为,在内心里,双方都感受到同样的痛,但是当时两个人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一方对什么事都没感觉,而另一方却对每件事都敏感过度。此时,两个人都不会感觉到真正的痛苦是什么,更忘记了痛苦之下隐藏的爱。其实爱意是存在于所有的权利斗争的,而它与痛苦仅一步之遥。如果能正视自己的痛苦,积极面对,跨过去就能感受到爱意。
这就是说,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别人怎么待你,取决于你采取的立场。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亲密关系的状态,试着放下立场,寻求和谐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伴侣也会跟着改变。也会有伴侣不肯改变,而选择离开。但是只要双方都选择放下立场,将痛苦浮上台面,就可以平静的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要做到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沟通。这本书提到有效沟通的8个有效原则,但是我总结为一点,同理心是有效沟通的本质。就是在沟通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直到两个人发现彼此同病相连,然后诚心道歉,最后感谢对方帮助自己摆脱痛苦。这就是灵魂关系中两个人心灵合一的开始。
突然发现幻灭阶段并不可怕,反而是亲密关系成长的机会,是灵魂给我们的礼物。因为每个人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是来自过去的创伤,这无法避免。而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的痛苦和问题,正是让自己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一个转机。因为你所看到的每件事包括你的伴侣,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三、内省阶段
亲密关系经历过幻灭后,我们可能会想去检视自己的内心并发觉亲密关系问题的源头,这就进入到亲密关系的第三个阶段——内省。这个阶段是最丑陋也是最难的阶段,因为你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潜意识,在亲密关系中会感到失败、无力,最容易做的就是自我放逐。这本书也分析了这个阶段中我们最容易遇到的潜意识的陷阱。比如遇到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在受害者监牢的角色中转换,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当我们选定自己角色后,再借助周边的人来填补另外两个角色。无论哪种角色转换,都会给双方带来痛苦。
如何走出受害者监牢?这本书给的原则和《遇见未知的自己》给的心想事成的法则很相似。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出问题的框架。用想象力和直觉来突破问题的框架,不能只依赖自己的经验。
(2)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的经验。将精神集中在即将得到的礼物上,而不是与问题对抗,就能产生希望和信任,它们可以安抚我们的恐惧,用有效的方式处理问题。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这就是《遇见未知的自己》所说的吸引力法则。你觉得伴侣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你就是怎么样怎么样 ,他就是你的镜子。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百分之百的负责。亲密关系不同别的事情,不是一人一半,不是说你付出了百分之五十的努力就可以了,如果你认为你只需负一半的责任,因为你所看到的是你内心的投射,那么你会认为对方也是付出了百分五十的努力,结果就是双方互相指责对方不肯尽力。书里有句话深深刻到我的脑海:你对伴侣付出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什么。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就是不要畏惧问题,找到问题,就是找到自我成长的转机。
(6)没有什么问题大到爱无法解决。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这句话突然给了自己很大的力量,心中涌出“爱”、“喜悦”、“和平”的感受,我想这就是亲密关系中刻骨铭心的真理。有这句话,有这种感受,足矣。
曾以为分手或离婚,不过是因为性格不合或者是不再爱了,却发现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隐藏着的童年需求;
曾以为双方努力才能挽回关系,却不知单方努力也能让亲密关系抵达灵魂关系的彼岸;
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经过一番努力过,所有的事与人慢慢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只要你相信爱、选择爱~~~~
丽桃:《奖励的恶果》
1. 为什么读这本书?
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不仅惩罚有副作用,奖励也是有副作用的。封面上,副标题是“胡萝卜加大棒有害无益!”,“什么才是培养好孩子、好学生和好员工的持久方法?”,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与我们现在流行的培养孩子、教导学生和管理员工的基本策略存在不同观点,引起了我的兴趣。
2. 4个问题
1) 奖励能产生激励效果吗?
2) 奖励的副作用有哪些?
3) 如何减少奖励带来的副作用?
4) 如果不使用奖励,我们还能用什么?
3. 说书
1) 奖励能产生激励效果吗?
奖励绝对能产生激励效果,它能激励人们获得奖励。
奖励对谁有效?奖励的效果能持续多久?奖励究竟对什么有效?针对这三个问题,作者的观点是:奖励对于依赖于你的生物体更有效,其行为更容易控制。奖励的最佳效果是短期的,要使行为变化持久,通常需要保持奖励源源不断。奖励通常只有在完成极为简单的任务时才能提升表现。
2) 奖励的副作用有哪些?
奖励和惩罚实质都是诱导人们顺从,如果你的目的是让别人服从,诱导是很实用的策略。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长期工作质量,帮助学生成为思考者和自觉的学习者,或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那么奖励和惩罚一样,都会产生副作用。
一是奖励的惩罚:奖励具备固有的惩罚特质。奖励和惩罚都旨在控制,而人类在没能得到期望的奖励时,产生的效果与惩罚很难区分,而这种被控制和被惩罚的感受,恰好阻碍了人们有效工作和学习。二是破坏人际关系:奖励不能促进合作或培养集体意识,不利于培养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提升积极的学习和工作表现。首先,大部分竞争导致不同程度和类型的焦虑;其次,认为自己无望获胜会灰心丧气、放弃;第三、人们往往会将结果归咎于无法控制的因素,为自己开脱责任。另外奖励还会影响施与者和接收者的关系,扼杀合作行为。三是会使人忽视问题的原因:奖励不要求人们关注问题产生背后的原因,只是掩盖问题、忽视原因的捷径,只看到表面,没有深入。四是阻止了冒险:奖励有时能增加我们按照别人希望的方式行事的可能性,但是还改变了我们从事特定行为的方式。在受到奖励驱动时,我们关注的焦点就会比没有奖励时狭窄,只做能得到奖励的事。最重要的是奖励会降低兴趣:内在动力才能促使人们达到最佳表现,而奖励和惩罚一样,都属于外在驱动,有损内在动力。奖励造成的问题是由于其具有控制性,通常被奖励者会感到受到威胁、受到监视、预期要接受评估、被迫在截止时间前完工、被呼来唤去、与别人竞争等,从而加速自主权的丧失。
3) 如何减少奖励带来的副作用?(P101)
对于那些必须给予奖励的人来说,需要尽量减少奖励造成的损害,可以通过6种建议来改善奖励可能带来的伤害:1)把奖励从人们眼前挪开;2)事后给予奖励,作为惊喜;3)永远不要把寻求奖赏变成竞争;4)使奖励尽可能与任务相似;5)该怎么奖励,给人们尽可能多的选择;6)尽可能使个人对奖励的扼杀动机作用产生免疫力。
4) 如果不使用奖励,我们还能用什么?
不用奖励就能强化人动机的因素有3个:1)明确任务的合作性(Collaboration);2)有兴趣的任务内容(Content);3)人们在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上有多大的选择性(Choice)。即“动力3C”。
大多数的工作,在运行良好的团队中工作,比自己单打独斗效果会更好。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协作会带来才能和资源的交换,二是合作中的社会性支持会带来情感支撑。
如果某项工作能够为员工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或者能够让他们体验各种不同的任务经历,或者可以使他们获得或展示自身的能力,那么人们从事这一工作的积极性就会最高。在雇佣员工或者给员工分配任务时,我们应该不仅仅只是考虑其简历所表明的他们能够胜任何种岗位,还需要考察他们喜欢做什么;还意味着给员工机会去尝试各种工作直到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且允许他们周期性地轮岗以保持工作的兴趣。有一些工作确实是重复而且乏味的。对这类工作,建议:1)坦率承认这个工作没有趣味;2)指出这个工作的意义(比如其潜在的间接后果);3)在如何完成这些任务上给员工尽可能多的选择;4)有意提高工作的难度,这会降低乏味;5)设法增强工作的多样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员工觉得痛苦和筋疲力尽?筋疲力尽同员工任务多少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其同员工们感觉自己无权和被控制程度之间的联系那么密切。组织的何种特性最有可能抹杀创造性?并不是较低的报酬和紧急的最后期限,而是“不能够自主决定做什么或者如何达成目标,对自己的工作和想法缺乏控制感。
3C因素放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同样适应。
4. 阅读小结
传统思维方式认为:大棒不行,就用胡萝卜替代。而作者认为人们在受到外在刺激的影响时,实际上表现得更差。利用奖励来改变人们行为的激励计划从长远来看是无效的。我们越多地使用人为刺激物来激励人们,人们越是对所做之事丧失兴趣,影响人们工作或学习的表现。
4、讨论
讨论环节十分激烈!根本停不下来!感觉这两本书可以讨论一整天!读书会结束了,话题还没结束,大家边走还要边说。
5、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