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文学作品、影视剧,乃至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中西方有很多文化差异。
“但是”,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和“but”都表示转折,但其要表达的意思可能天壤之别。
在中国,人际交往中,一般来说, “但是”之前的话,基本都是废话,往往毫无实际意义——好听、好看,不中用,就像装礼物的盒子——这样说虽有些夸张,但并没有脱离实际。而在西方,“但是”之前的话,才是真正的“礼物”,而后面的话,则往往是前面的话的真实和必要的补充。
举个例子。同一件事,都用了“但是”,结果可能截然相反——如班主任告诉孩子的家长,他对孩子是否能当班长的意见。
中国人会说:您的孩子聪明好学、勤奋礼貌,爱好广泛,团结同学,但是,他的成绩不尽理想,还难以服众,所以很抱歉,他暂时还不能当班长。
而西方人会说:您的孩子聪明好学、爱好广泛,勤奋且富于责任心,但是,他的成绩不太理想,需要注意学习方法,以提高成绩,好吧,祝贺您的孩子成为班长!祝他好运!
是的,在中国的文化里,重点往往放在后面说,前面都是不咸不淡的话——也许是几千年“礼仪之邦”所形成的文化特征,不论结果如何,话要漂亮。
而西方人如果要否定一件事,一般不会用“但是”一词,而是开门见山地直接否定,没有铺垫。比如上述例子中,西方人可能会说:很遗憾您的孩子不能当班长,他的成绩还不够理想,关于这一点,我想我们可以进行深入沟通,找到原因,一起协助他进步。
反倒是肯定一件事的时候,西方人会用到“但是”,比如说:“您的孩子成绩很差,上课经常开小差,并且和其他孩子们都合不来,但是,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的心和独立思考的强大能力,所以,我认为,他是我的班上最优秀的一位同学。
文化差异,本无好坏对错之分,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其历史的、文化的、观念的、哲学和社会发展变化中重大事件的烙印。对于这种文化差异,我在此无意厚此薄彼。
只是希望,在所有对话中,中国人可以彻底删除那些腐朽的、无谓的、矫情的、干巴巴的、言不由衷的、让人打瞌睡的前半部分,那些多余的bug,以便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言之有物、干货满满、加强沟通,同时也可以简化人际关系,而不至于被一些消极无用的所谓“传统”中意识形态上的桎梏所束缚。
从对话开始,让做人变得简单一些、纯粹一些、通透一些、阳光一些、洒脱一些——归根结底,真诚和负责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