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连自己都看不下自己大四来了后的状态,所以在百度里搜索网红“彭小六”时,知到了他出书的信息。啊哈~让未来现在就来,听起来不错呦。再一看,“行动派”。必须买了!没来学校时,计划着大四要怎样怎样的过。可来了后,除了见过几个零零散散的同学,连一点开学的感觉都没有。更别说学习了,生活都觉得——无聊难过。可能就是这样的原因,在看到“行动派”三个字时,我觉得它就是让我下定决心买此书的最后一根稻草。
记得在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大意是:成功学的书给大家描绘了一幅绚烂的蓝图,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看到曙光;而方法论的书会告诉你如何去做,怎么去做,起码会指明你一个方向。按照这个说法,这好像是我买的第一本“方法论”的书。看了大概四分之一和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后,我惊呼原来会有这么方便的APP,对小六真是如虎添翼啊!就比如说:喜马拉雅FM,我可是听了3年巧姐和国美哥的广播,怎么会不知道呢?但我确实不知道它可以离线下载音频,而且占用内存好少啊!罗辑思维也总能在各种渠道里听到,看到,可我愣是没有好好去下个视屏看看这个做了锤子手机的罗大胖。咦,锤子的罗胖和罗辑思维的罗胖是一个人吗?还有微博,知乎这种社交平台也可以用来搜索归纳知识?更不要说我都没听说的桌面日历、番茄钟、奇妙清单以及社群!对,就是社群!
嗯,因为不知道,所以想知道。我下载了喜马拉雅FM,关注了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连着这几天听了几期往日节目,我才意识到,知识来源的渠道竟然如此丰富。往往只关注了视觉上的学习,而忽略听觉上的认识。可我,从大一到现在晚上一直听巧姐和国美哥的广播啊。竟不知道他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啊!!!除此之外,我下载了番茄钟,试着培养我的专注力,……,嗯,番茄钟不适合我,还是卸了吧。
不过,前半部分我最感兴趣的是小六提到的思维导图和做分享!下面是我的思维导图
后半部分继续修改中……
补写于看完此书的约四五天后。
续:说了这么多,总感觉依旧没切入到正题。其实这本书里给我最深的认识就是两个字——“分享”。
必须承认的是这本书里有“干货”。对干货和鸡汤文的理解,我之前是没有属于我自己的概念的。看了书后,经过思考,我才意识到所谓的干货就是经验。一个大咖也好,一个被人推崇至极的名人也罢,他能够把他自己行走路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保留的分享给后来人,我觉得这就是干货。而且,干货一定是经验的积累才能形成的。当然,我也很喜欢鸡汤文。因为他能在自己矫情作死的时候恰如其分的说中你的心里话,给你一个宽慰自己的美好借口。
仔细回想自己学生生涯的一些事情,发现不管是以前给同桌讲题,还是大学后上台演讲准备好的PPT。真的只有自己会做这题或者用心做了,才敢于讲解或上台。而这个过程不就是分享吗?有的时候就算这题不会做,但和同桌一边讨论一边做的时候,思路就豁然开朗。这我觉得也是分享。一下子这本书就让我对“分享”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这段文字才可能是我看完书前面些内容最想聊聊滴……)
看完一本书不一定要学会多少东西,哪怕只有两个字呢。看完全书后,除了上述提到的“分享”外,我还想谈的就是认识大神并了解大神,就算学不来,看看他们的样子,勉励勉励自己这点作用还是会有的吧,哪怕一时半会呢?哦,对了,看这本书,我突然冒出了像看杂志一样的感觉。以前不学习不想学的时候,我也会去图书馆随便翻翻杂志,有的杂志会让我看到一些以前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或者了解一些新的新闻。按理说身在互联网环境中信息传播和接受的速度可远比纸质媒介快多了啊,怎么会在杂志上看到新的东西呢。可能就是我平时孤陋寡闻了吧,所以看到杂志上的东西会感到新奇。那这本书就带给我了这样的感觉,就比如上述涉及到的各种好玩,好用的APP和各路大神们。我下载了喜马拉雅FM,订阅了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而且深深喜欢上了他们。也下载了番茄钟,但后来卸载了。因为我大四的自控力实在太差了,明知道该学习或集中注意力干一件事时,却不管不顾是不是在所规定的一个或几个番茄钟里。这样,当然让番茄钟失去了意义,所以卸载了吧。
其实续写的这段才是我看完此书后最想表达的。可带着前面的部分,居然写了这么多无关痛痒的话。之所以没删,就是提醒我下次想分享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下来;还有就是像我写日记一样,不一定天天写嘛,当然是在想写的时候写了啊,所以写就写想写的话,管它什么逻辑结构和语法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