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是我的Gap year:找自己。在计划清单上我给自己列了一长串或大或小,或实际或梦想的事项。3月份参加的“每日一书”,自己给自己找了条小鞭子,逼着自己以“光速”划掉了其中20几项,停下来喘气的时候一数,竟然产出了4万3千多字。在这一堆文字小山里,我缩小了自己的寻找范围。6个月的摸索,跌倒,虽然踉踉跄跄,但好在没有原地打转,可我始终感觉还需要一个外在助力再推一把,再逼自己一次。家里某个HR人士说:要不你去参加一期海峰老师的DISC吧。于是,便有了初秋9月这一次与DISC的奇妙之旅。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介绍一下DISC是什么:D:Dominance;I:Influence;S:Steadiness;C:Compliance。
简言之:DiSC这个理论是一种“人类行为语言”,DiSC研究的是由内而外的人类正常的情绪反应。之后这个理论发展为测评,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DiSC行为模式测评,应用于我们工作与生活中的自我/员工评测及人际沟通之中。
一次飞行
我是在F52开课前几天才临时决定要参加的,于是就有了一次说飞就飞的学习。加海峰老师微信,交报名费,然后定机票和酒店,全部步骤完成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再然后,我给出差在外的某人拨通了电话:我报了海峰老师的双证班。这个周末飞深圳。电话里沉默了半秒钟后问:我下周才回来,你去上课,嘉宝的课安排好人接送了吗?你这两天都没有咨询案要处理的吗?也没有咖啡订单要处理的吗?。。。。。。“诶。。。。我现在就去处理你说的和还没说的。”
-- 遇到喜欢的事儿,我的 I值就被自动调高:冲动式的行动派。做了再说。
两天周末
深圳,在以往的认知里,就只记得它的一个标签:特区。这两天的周末以后,深圳对我而言会多了一个标签:DISC。因为这两天超过20小时密集式输入各种与DISC相关的信息,体验各种DISC的行为模式,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一个线上社群在线下集体面基产生的各种化学反应。两天周末于我自己而言,也有了很多新的尝试:第一张正式的个人形象照;第一份思维导图;第一次在两天之内见到好几个“新鲜”的书籍作者,还合影留恋拿到签名新书。两天的课程,我折服于海峰老师快速、精准的课堂讲授,任博老师强大的控场能力,谈笑风生之下是严密的逻辑体系。也感动于我的助推冻菌教授调动S值给予我们各种细心的照顾。
-- 平时总是习惯用S为别人服务的我,感受了两天来自各种形式的S的温暖。第一份温暖是我的推荐人:美丽的Yuki。
三种维度
作为一名积极心理学,尤其是运用格桑泽仁老师“得觉”体系中“自我”理论,在人际关系与沟通领域的践行者,DISC的这次系统学习,让我清晰化了第三种维度。从DISC的评测报告组成来看,内在曲线呈现的是“自”,外在曲线呈现的是“我”,一个“自”希望呈现的“我”。总结曲线是别人眼里的“我”,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你”。转换曲线就是“自”与“我”的一个对话结果。于是:内在,外在,转换,总结,就像是自,我,你通过自我对话形成了一个三维度的立体三角形,比“自”与“我”在平面空间形成的太极八卦图更容易帮助我建立新的思考维度,用第三个维度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
-- DISC系统与我现在的几个知识体系之间的融会贯通,还需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调动我的C值来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应用。
四个象限
DISC呈现的是我们每个人当下的行为模式,关注的是我们未来可以调动和调整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D,I,S,C,每个问题都可以找到至少四种解决方法。根据我们当下的生活工作需要,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物,我们选择合适的行为模式,做合理的沟通。在DISC的四个象限中,总有一个位置是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它有多大?如果我们挑战跨出舒适区,我们可以选择从哪个方向入手?向哪个方向迈步?两天的学习结束,带给我的是这样一些新的思考。
-- 我的这次报告中D的转换值最高:-22%。为什么呢?通过后续的复盘,我想我会找到答案。
520的爱和感恩的666
在深圳机场候机回成都的时候,我抢到两个红包:一个是海峰老师的6.66,一个是冻菌教授的5.20。这两个奇妙的数字,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神奇的方式来到我手里,它就是我对这场说飞就飞的旅程,这群说来就来的人,最想说的话。
期待下一次的说走就走的DISC之旅。最后忍不住贴上两个“萌神”的课堂抓拍,认真、辛苦又自带“萌”。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