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也开辟了一条新的职业路径:去唱歌吧,也许有一天就成作家了呢。获奖作品是鲍勃.迪伦的自传第一部《编年史》,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鲍勃.迪伦无疑是个民谣诗人,说完他免不了提起今年另外一个落选的作家:村上春树。从12年莫言获奖开始,村上春树就一直在陪跑,从未被超越。在日本本土,村上春树不是一个很受推崇的作家,日本文学界对他没有什么太高的评价。但在中国他的书倒是很畅销,《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已然成了文艺青年们装B必备的入门级装备。
村上春树最早是经营爵士酒吧的,他说过自己的写作受爵士乐的影响非常深。在三十岁的时候,他在神宫球场看了一场“养乐多燕子队”的棒球比赛,当他支持的球队进球的时候,“写篇小说试试”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突然闪现,而且再也挥之不去。在回家的路上,他买了一沓信纸和一支钢笔,随即开始了自己的写作。
他把自己第一部作品寄给了文学杂志,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一年,本以为会石沉大海,结果却是发表并得奖了,这就是他的成名作《且听风吟》,故事就发生在一家爵士酒吧里。主人公在20岁生日时在酒吧邂逅了一个喝醉酒的少女,主人公晚上把她送回家,第二天少女醒来看到自己没穿衣服以为两人发生了什么......误会怎么也解释不清楚,两人的交集却越来越多。
等主人公寒假回来,少女却不告而别,结尾就是主人公一个人坐在原来两人坐过的地方怅然地望着大海......好像根本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故事里有着无边的大海,还有时而温柔时而凛冽的海风,书中的文字很优美,同时还有股淡淡的忧伤在里面,但同时又不是无病呻吟。其中表现了青春期的一种迷茫和孤独,还有一种巨大的虚无感在时时刻刻笼罩着人们。
在写完《寻羊冒险记》之后,村上春树认为自己可以做一个专职作家了。他把酒吧关掉,想要全力以赴只做写小说这一件事。1984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出版,被公认为是村上最晦涩最难理解的作品。书里描写了“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两个世界发生的故事。主人公是个参加科学试验的人,不料实验失败,被博士告知24小时后将完全丧失自我意识而进入另一个世界——“世界尽头”,博士强调,这不是死,而是“永恒的生”。他的身体一切正常,但却失去了自主意识,所有的想法都不是由大脑控制。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绝望。 如同主人公的坦白——哪怕让我重新活一次,我也还是会重蹈这样的人生;我也尝试过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职业生涯,但最后不管我怎么努力,又回到原点。主人公在成长和老去的过程中,总觉得自己丢失了什么东西,觉得不能再丢失下去,所以才选择逃离,可是人永远无力改变现状,最终我们都会变成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
村上春树在中国最有名的小说要数《挪威的森林》了,无数的少男少女为之心碎,和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主题有点像,直子就好像窗外的一片明月光,在直木的心中永远是纯净而温暖的存在,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最难忘的。而绿子,她的生命力,让直木觉得这才是适合一起生活的人,书中像小鹿一样明艳活泼的绿子的原型就是村上本人的太太。
讲的是主人公渡边和两位女性直子和绿子之间的情感纠缠,青春期的孤独与迷惘贯穿整本书。故事的一开头,渡边在机场听到一首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不禁想起十七年前的往事来。作为一个中年人来回忆起过往的一切,这本身就有一种感伤的成分。爱情与选择是文章的主线,人年轻时面对爱情,面对人生,总会觉得无所适从,它讲述了残酷的青春和生命的凋零。
书中还对生和死进行了讨论,里面有一句名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像木月,直子虽然死了,但他们对渡边的影响依然存在,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着。孤独是人生的常态,生或死都是个人选择。《挪威的森林》一共提到四个人的自杀,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每人自杀的原因基本相同他们都是感情脆弱,陷在自己的痛苦中,最终要以死亡去面对孤独的人:而永泽、作者、玲子、绿子都是活着的人,都是对生活有着热爱,通过进取来对抗孤独的人。
无论爱人还是亲人朋友,每个人心中永远有一片别人无法走进的森林,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番自我确认、自我怀疑,过程是痛苦的,煎熬的,这似乎是村上春树的作品里除了爱情总要表达的主题。没有一个人的成长是不会痛的,人时常会感到孤独与迷茫,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与现实格格不入。村上春树笔下的主人公们都不断地在迷茫中寻找着自己
,和我们每个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