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以至于我们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谦让。一直以来被我们当作楷模的人物。
孔融的父亲六十大寿,家里吃梨。一盘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见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就故意问孔融说:“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不是还有个弟弟呢,他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孔融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讲得多好啊。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孔融让梨成为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而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西方学者进行了实验后认为,孔融让梨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孔融让梨不一定能造就一个圣人。这也是对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的一个实验。看看这个孩子成长的历程。
士大夫张俭,杀了大宦官候揽全家老幼之后,一径逃亡到了曲阜孔家,上前敲门。开门的是刚刚9岁的小孔融,小孔融让张俭进去,收容了他。不久事发,官府来追究责任,说:虽然门是小孔融开的,可是他年纪小,不具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那个谁,他大哥孔褒,不是已经16岁了吗?他以前吃过小孔融让的大梨吧?那就这样好了,这件事就算在孔褒身上吧,融四岁,让哥梨,褒十六,还条命。于是莫名其妙的孔褒,就因为一只梨,被官府拖出去,砍了脑壳。孔融九岁就间接害死了哥哥。
孔融有奇才,勤奋好学,很出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眨眼工夫,小孔融也长大了,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也成为了士大夫。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但也干了滥杀无辜的事。那一天孔融为父亲举办丧事,要求当地的群众都必须出来哭。群众们被迫来了,死的又不是大家的爹,却哭不出声来。孔融大怒,一刀杀掉了一个在他父亲墓前哭得不像哭的人,罪名是不够悲痛。
孔融后来投奔在曹操名下,其实也就相当于汉朝的臣子,因为当时曹操已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后来孔融兼任青州刺史,据说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来人,形势危在旦夕。但是虚妄狂放的孔融害怕有损其处变不惊的名士形象,仍故作镇定,饮酒作诗从不督战。政务怎样,军务如何,他都不管,杯中有酒,案头有书,几上有棋,足矣。直到敌军破城,真的打进来了,他倒是也知道跑,在亲兵的掩护下出逃。因此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因为自己的狂妄自大最终连妻儿都保不住。最终败逃山东。只是把妻子儿女,都丢给了袁谭,被丢下的妻子和孩子因此殉难。
孔融看到曹操奸雄诡诈,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当朝的曹操,虽说看在名士的份上,还能容他,但并不真的不在意这样的人。对于曹操孔融是一直看不惯的,毕竟,孔融此人不切实务,下马管不了民,上马掌不了军。还有一个臭毛病,老是爱提意见。因此,越来越看不上他。因为孔融是孔子后代,算是名人之后,而曹操出生卑微,是太监的后裔,所以即使孔融经常对曹操说三道四,曹操碍于他的影响力,一直也不敢对他下手。又曾经上奏认为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曹操怀疑他所谈论的越来越广,更加害怕他。然而,因为孔融名重天下,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的议论,怕其阻抗自己的大业。
山阳人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又写信故意挑拨二人,孔融也回信相对,互相讽刺。
孔融自视清高,经常讽刺挖苦曹操,语言刻薄,说风凉话,对曹操的政治路线,重大决策公开表示反对。
曹操打赢袁绍后,又率领儿子曹丕攻下邺城,当时曹丕18岁,他见袁熙的妻子甄氏长得漂亮,就强占为夫人,这种事情在当时也是很正常的,但孔融知道后,就给曹操写了封信,说当年武王姬发讨伐纣王,打赢后把纣王的爱妾妲己赏赐给弟弟周公。
曹操也是个饱学之士,知道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事情,于是问孔融,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这话翻译起来就是“我是根据现在的情况,自己凭空想出来的呀,哈哈哈……”现在的情况是:曹丕抢了甄氏,而孔融却把甄氏比作妲己,曹操比作周武王,曹丕比作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这下关系全部乱套了,而且孔融还暗讽甄氏一开始经过曹操的手,然后再赐给儿子的,是骂曹操扒灰,吃了自己儿媳妇的豆腐。
这层关系一路理顺下来,曹操明白后自然勃然大怒,曹操心里想,将来一定要找个机会杀了他的,因为孔融是当时的名人,是领导当时文化界舆论走向的人物,曹操自然不敢轻易动他,不过孔融从此已经被曹操列入了必杀名单。
孔融对曹操一顿讽刺,过后见曹操也没啥反驳的,还以为自己把对方批得哑口无言了,于是孔融十分的得意。因为孔融这句话,为我们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想当然!但也因为这个成语,孔融把自己推上断头台。
建安元年不久,孔融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居然在出征前说此等轻佻的风凉话!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
孔融却是是一个大才子,能诗善文,但也狂傲不羁。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他豪放不羁,经常做出一些蔑视礼教、离经叛道的事。如孔融说:父与子有何恩情?不过是当时的情欲发作而已。之类的话。孔融的观点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就像容器和里面装的东西一样,分开就没有什么关系。而父亲则是想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才生了孩子,所以,如果只有一样事物,如果父亲不好,就把食物只给对自己好的人。
路粹也是个大才子,但常被孔融瞧不起,早就对孔融怀恨在心,他罗列罪名的本领可厉害了。路粹罗列的孔融罪状有五,其一,说孔融在做北海相的时候,意图不轨,说自己是孔门之后,可以有天下,何必一定尊奉卯金刀——即刘姓天子。其二,跟孙权通信,谤讪朝廷。其三,位列九卿,衣冠不整,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其四,跟另一个名士弥衡一起,有不孝之言。说儿子跟父亲,有什么亲情,父亲当初造人,不过是因为自己的情欲。儿子和母亲,不过就像瓦罐里的东西,倒出来也就了了。其五,跟弥衡互相吹捧,一个说是仲尼不死,一个说颜回复生。
小报告一送上去,孔融就下了狱,谁给他申辩的机会呢?有此五大罪状,若要较真,个个都是族诛的重罪。但是,说起来,除了不遵朝仪,几乎每条罪状,都是言论的罪过。曹操真要是当真,那就是一桩文字狱和言论罪。然而,孔融真的如此说过吗?人证物证呢?在路粹,充其量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更何况,很有可能,不过是路粹自己加工制造出来的。如此小报告,据说是有人指使,但就算有人指使,两个完全没有过节的人,一个恨另一个,能恨到这个程度,也真是让人醉了。不仅孔融掉了脑袋,一家老小,都跟着被株连,孔融被捕时,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孔融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这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他们的生命?”两个孩子慢慢地走进来说:“爸爸,难道你见过倾复了的鸟巢中还有完整的蛋吗?”不久,抓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把他们抓走了。孔门中最有才的一门后代,就这样全部被杀。孔融死时五十六岁。孔融一家死后,朝廷上下,人人都怕了路粹的一支笔,居然可以灭了孔融全家。
虽然孔融在中国历史上取得很高的文学成就,作为年一代名儒为后世留下许多诗文,但也因自己太过言辞激烈,结果得罪曹操,说来也是他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从而也看出儒家也存在培养出狂傲天才的弊端,自私自利,缺乏担当,狂傲不羁,不会尊重别人的才干,自认天下我才是第一,虽有文采,但没有武略。在危难之际,此等儒生拿不出好主意而逃之夭夭,此等人平时装模作样,自命清高,却得罪更厉害的人物,都是因为不懂得谦虚谨慎,前有弥衡,今有孔融,后来有杨修。应了那句话:要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