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自由恐惧症是李希贵校长一篇文章的题目,引用在这里,因为没有比它能更好表达我的想法的名字。
从沈阳五中学习回来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我学到了什么?我能够改变什么?我可以做些什么?我也在比较着我校学生和沈阳五中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尽管我们学生的在校时间和五中学生的在校总时间差不多,但从对时间利用的有效性上来看,我们对一天的利用效率远远不及沈阳中。一是学生总在校时间不够,特别是晚自习下的太早,住校生休息不下去,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难度。二是课程节次的安排缺乏科学性。总体感觉我们的安排垃圾时间过多,虽然总时间差距不大,但有效利用的时间不多,特别是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时间,没有时间做作业,更不要说预习与复习了。对一所学校来说时间就是生产力,时间就是学习效率,时间就是教学质量。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垃圾时间,也是为学生们留下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向学校提出希望变更学校作息时间的建议,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小小的时间调整建议,竟然在学校掀起了轩然大波,反对声,质疑声一片,担心,恐惧盛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不解,大致是自习多了谁来管,学生乱了怎么办,教师不来怎么办,影响到质量谁负责?但我感觉,所有担心和忧虑的核心和焦点在于对自由的恐惧。
当我们习惯了学生始终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做事情,把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置于我们的监督之下时,些许的空档时间,些许的自由支配时间可能都会让我们纠结好一阵子:离开老师,学生会学吗?他们都在干些什么?他们会不会安排学习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一个接一个进入我们的头脑。当我们习惯于老师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以后,把管作为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以后,任何一点改变都会让我们绷紧神经。
近日读李希贵校长的《克服自由恐惧症》一文,使我对老师们的担忧,对今日之改革又有了新的感受。我们渴望自由,但是真正遇上事实的拷问,我们却极力抵制自由,排斥自由,对自由有着莫名其妙的恐惧。任何一项新的变革,既是对旧有制度的变革,对原有做法的变革,是对业已形成习惯的变革,变革的关键其实就是改变自己,改变思维,改变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要克服对自由的恐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一所校园只有充满自由的空气,才会有自由之呼吸,自由之教师,自由之学生,也才能培养自由之精神。从人的成长规律来说,也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孩子们才有可能真正形成自律意识、自主能力,进而形成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过度教育,过度管理则会窒息学生的发展欲望。
当然,自由时间的增加对管理与教育会提出更大的挑战,作为管理者要思考在哪些环节,哪些方面,那些领域给与必要的调控,这种调控可以是对学习的安排,学法的指导,人生规划等,也包括必要的监督。
对学生来说,自由时间的增加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何安排各科的学习,如何处理预习与复习的关系,怎么互助学习,都需要作出调整和安排。自由的校园尽管无序些,活泼些,有时可能看起来不那么整齐,但它可能更生活些,更实际些,也更有效些,正如罗斯福说过一句话,没有自由的秩序如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想通了,也没那么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