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质量的陪伴孩子。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
一项研究数据说,一些偏远农村的留守孩子比起城市里一些尖子班的学生,智力水平竟然差了一大截。而这差一大截的罪魁祸首,就是缺少父母的陪伴。
我们全身心投入,陪伴孩子的时间并不多,父亲的陪护假最多一个月,母亲的产假也就半年左右吧,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陪伴的时间只会是越来越少,而这期间正是孩子性格的塑造期,智力的培养期,情商的形成期,所以怎样短时间,高质量的陪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首先也是最需要我们做的就是丢下手机,我们可以尝试下,一个小时不看手机会怎么样?会错过重要的电话吗?会少看到重要的朋友圈吗?会因为错过一条爆炸性新闻而遗憾吗?
别开玩笑了,除了家人孩子,我们没有那么重要。真的需要我们的电话会再次打来,就是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半天,看一次朋友圈,你想看到的人的信息,你还是会看到,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新闻,不会因为你看的不够及时而销声匿迹,而你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你认真的陪他玩一次玩具,讲一个故事,他会发自内心的欢笑,并且至少会记住一周,这是最少。看吧,你对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2- 认真注视孩子,说话轻一点。
很多父母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我们一边忙着手里的家务,一边听孩子在自己旁边说话,始终不抬头看他,或者偶尔哼哼两声,以作回应。这时候,孩子说着说着就发火了,而我们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是孩子无缘无故地发邪火,怎么脾气这么怪,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只是你跟他认真的对话。
要对孩子说一些重要事情的时候,请凝视孩子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话一点没错。对着孩子眼睛,也让孩子看着你的眼睛,这样说出的话,跟你随口而出相比,会收到双倍的效果,孩子也容易接受。说话温柔一些,孩子更喜欢微笑的爸爸妈妈,他会直接说讨厌你大吼大叫,这不公平。
-3- 闭上自己喋喋不休的嘴,听孩子慢慢说。
孩子也是人,是独立的小生命个体,也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不要总是觉得你说的都是对的,所以事无巨细的插足,让孩子呆呆地听话,注意,你不是在跟木偶讲话。有一次,孩子甚至让我蹲下,捧着我的脸,让我听他讲话,这样才觉得我在听。原来,听孩子说话,他会觉得自己受到你的重视,会更自信,更有勇气讲完自己的内容,甚至逻辑组织的更清晰,我曾试着听他编故事,听完发现孩子的内心竟是如此的善良,在他的世界里,爬在人身上传播病毒的苍蝇,竟然是自己出去玩的,"不能拍死,要不然它妈妈就找不到它了"。自那以后,我开始更用心的听他讲故事。
-4- 公共场合不批评孩子。
玩是孩子的天性,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哭,会闹。他可不懂什么场合不能做什么事情,甚至在外面哭闹的更凶,出于面子,我们也更容易暴躁,甚至对孩子动手。但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也许孩子还小,并不能理解在外面被爸爸妈妈批评和在家受批评有什么不同,但我们应该知道,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养成在外批评孩子的习惯,到他懂得“自尊”的意思的时候,对孩子无疑是很大的伤害,这样的孩子更容易自卑,也容易变得叛逆,会觉得父母根本不给自己面子,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远。
所以,孩子在外面有问题,做错事,先搁置,回家说。
-5- 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很相爱,也很爱他。
幸福的孩子一般都有一对幸福的爸爸妈妈。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和悦的家庭关系,渐渐形成一个积极阳光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不仅乐观向上,也明白这种爱的表达,学会欣赏生活,赞美他人。在以后的成长路上,内心也是安稳并充满自信的。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划分,给予金钱,保证温饱,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只是最低层次的生存必需,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横流中,显然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内心需要。不用心养育,那么,生了孩子做什么?又怎能体会每个天使的可爱之处。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做为父母,我们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们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就是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