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痰原于肾,动于脾,客于肺。《医学入门》
肾为水脏,气化蒸腾津液,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重要的调节作用。脾胃如得不到肾气滋助则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得运化而生湿成痰。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肺失宣肃,则痰聚于肺。
【2】水气上逆,得阳煎熬则稠而成痰,得阴凝聚则稀而成饮。《医学三字经》
【3】痰者,病名也,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即水沸为痰,但当分有火无火之异耳。《医贯》
水沸为痰的原因是,阴虚火动,故倡用六味丸以壮水之主,而不同于一般的清热化痰。水泛为痰的原因是,命门无火,宜用八味丸益火之源,提出了水泛于水沸为痰的区别,这个在于痰是白沫(水泛)还是重浊(水沸)。
【4】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景岳全书》
本句对传统的自汗属阳虚卫气不固,盗汗属阴虚血热的看法提出了异议,认为除自汗除阳虚外,还可以见于劳倦内伤阴虚有热之人。而卫阳不足,寐时卫气入于阴分,则表卫疏松而致盗汗者亦多。自汗与盗汗多属虚证,治疗的关键是对全身整体症状表现还判定是阴虚有火,还是阳虚无火,而不能把自汗和盗汗作为鉴定阳虚和阴虚的辨证依据,而误投益气固表或滋阴降火。
【5】痰因火动,宜以治火为先,痰因气滞,宜以行气为要,痰生于脾胃,宜以实脾行湿。《医林绳墨》
【6】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医宗必读》
【7】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
临床上,如痰饮在肠胃,当以苓桂术甘汤之类温药和之。在外者,如溢饮在肌表,可用大,小青龙汤之类温药和之。在上者,如支饮在胸膈停聚,悬饮在肋下伏留,用小青龙汤,十枣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之类温药以和之。在下者,可用五苓散利小便,肾气丸温肾气,皆属温药和之的方法。痰饮化热,则采用寒热兼杂治之。
【8】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金匮要略》
部分资料来源《中医名著名篇临床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