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五年前刚开始接触育儿,“接纳孩子接纳自己”的理念就已经大为流行。由于年轻的新手父母最常出现的心情就是担心和焦虑,再加上传统育儿理念显然在消除他们的这些负面情绪上并没有起到太大的帮助,“我家的孩子总吃手怎么办?”、“孩子怕生见到生人就躲起来,怎么纠正?”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父母们迫切需要有育儿经验的指路人为他们指点迷津。
于是出现了“接纳孩子”的声音,旨在告诉家长们,孩子很多看上去“有问题”的行为都是正常的,家长不但不应该阻止,反而应该提供机会让孩子当下的需求充分发展,以便其顺利度过眼下的阶段;或者接受孩子的天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无时无刻不想着怎么“纠正”孩子。
这些理念对当时的我来说很有帮助,起码消除了当下的很多焦虑来源,特别是外婆念叨“这么大了怎么还不走路/戒尿布/说话…”的时候我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保持心平气和,山高皇帝远,我在异国他乡独自养娃乐得自在。
不过慢慢等到女儿大一些了,特别是超过一岁快到两岁,开始出现“Terrible Two”的迹象的时候,疑虑就开始出现了。这么时不时就作天作地的小屁孩儿要让我全盘接纳,那我不得立马崩溃了么?
于是开始更多的阅读和实践,慢慢地开始对“接纳”这个词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接纳孩子的概念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要谈接纳孩子?
在养育方面,接纳的概念与“无条件养育”紧密相关。该书的作者卡尔·罗杰斯说过以下一段话:
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爱)来接受我们人格中的所有方面……一直爱孩子,接受孩子,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就会觉得不需要去隐藏那部分可能会引起爱的撤销的自我,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由地体验全部生活。
所以只有无条件的爱孩子,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孩子才有可能按照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蒙台梭利用语)发展出完整的自我。
这一概念可以说是颠覆式的养育观念,因为我们习惯于使用奖励和惩罚来管教孩子,用权威来控制孩子,用爱的收回甚至是抛弃的威胁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因为除了这些方法,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让这些小家伙们乖乖就范。
另外由于缺乏对于儿童发展阶段和每个儿童生而不同的知识的了解,导致父母们总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不断地希望改造孩子,丝毫没有试图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对于孩子的期待到底从何而来,是不是合理(我被我妈改造了三十年,也反抗了三十年~)。
与上述不接纳孩子的情况并存的,还有父母们对自我的不接纳。我对自己的接纳度还算比较高,没事不跟自己计较^^我是从老公的育儿反应看出来,还是有很多的父母对于育儿这件事十分紧张,总是希望能做到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好,如果做不到就会感到内疚、自责、后悔、焦虑等等各种负面情绪。
所以“接纳孩子接纳自己”,其实主要是针对这些情况,来帮助父母从头脑中的剧情中走出来,真正的看到孩子,也看到自己。
接纳孩子的误区在哪里?
在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开始学习“接纳”这个全新概念的同时,每个人对于“接纳”也都有他/她不同的理解。而很多时候,接纳的范围被扩大得过于宽泛,导致不该被接纳的情况也被认为需要被接纳。
例如对于孩子的管教,在我的前几篇文章中都提到,这可以说是父母最为重要的养育责任之一。为孩子建立界限实际上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和决心的一件事,谁喜欢没事让自己孩子不高兴发脾气呢?
但如果养育者错误理解了“接纳”的概念,或者是自身性格里原本就倾向于“放养型”的养育方式,很可能会不知不觉滑进溺爱孩子的陷阱之中。造成没有从小培养界限观念的孩子们开始出现各种行为问题,成为不受欢迎的社交对象,而这完全是由于家长的责任缺失造成。
在这里举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是我有史以来经历的最为困难的管教对象,没有之一。
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描写过自己的幼儿园里的一个天生具有阿兹伯格综合征特征的男孩子。他具有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学校为了让老师们不至于因为对他的情况不了解而对他产生消极情绪,特地对所有老师进行了一次有关阿兹伯格综合症的培训,旨在希望老师们能理解并且接纳这个孩子的特殊之处。
结果我的助理老师开始明显对这个男孩子放松了管教,每次他出现攻击行为只是将他与其他小朋友隔离,而没有进一步的后果法来让他放弃明显有意为之的暴力。渐渐地他的行为问题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
我与她谈话,希望改进对他的行为干预计划,助理老师非常惊讶的反问我,“但是Ms.Xiaowei,培训的时候老师都说了,他的大脑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啊,他学不会的。”
所以她在接纳了他的特殊之处的同时,也接纳了他明显的不当行为问题。我那时候对阿兹伯格也了解不多,无法与她争执,但我就坚信一点,没有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天性,或者是发展阶段(除了两岁的学步儿)。大脑天生构造再不同的孩子,攻击性行为也不应该是其特征之一。这个行为是习得的,就一定有改变它的办法。
后来在翻阅了一些有关阿兹伯格综合症儿童的管教的相关资料之后,证实了我的想法。他们是可以被管教也是一定需要被管教的,只是管教的方式需要更详细的步骤引导,以及更多的对他们天生容易爆发的情绪的接纳(可惜这个孩子最后还是由于严重影响班上其他孩子的安全感而不得不中止了学校生活,直到现在我还会不时想到他)。
即使是在美国,对于接纳孩子、给孩子爱与自由、呵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已经被大部分父母们实践了半个多世纪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西方的孩子在成人之后开始出现“光要权利,却不愿意承担责任”的社会现象,出现不满就游行抗议,让一些有洞察力的观察家和教育家深感父母的接纳式养育是否走入了歧途,对于孩子接纳和保护过度,光注意“积极养育”而忽略“有效管教”,导致他们不愿意面对真实的生活的压力,只是习惯性一味的索取。
孩子们的名声也由于缺乏有效管教而变得越来越坏,很多年轻的父母在考虑是否养育孩子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是在维持自我和失去自我之间做选择,认为选择了养育孩子自己原有的生活就会被破坏。对此心理学家Jordan Peterson说得非常干脆,“那就不要让他们破坏你的生活呗!”
不要让你的孩子使你变得不喜欢他们。Do let you kids make you dislike them. ——Jordan Peterson
一句话,孩子是天性和父母养育综合的结果。父母如果一味地在接纳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么孩子的天性虽然可能会比传统养育方式保存得多一些(也难说,因为如果孩子出现固定的行为模式问题,会导致父母和周围环境对他/她产生不好的反应,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但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接纳孩子?
对接纳思考得越多,越觉得很多人将“接纳”等同于“接受”,而其实“接纳”在我看来更确切的意思应该是“理解”。理解是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动作,所以接纳可以是一种意识状态,却未必要有允许或者不允许的作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接纳的心态,进行必要的行为。就像我们理解父母是一码事,但并不是象很多人认为的,理解父母=接受父母的行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
所以也许接纳孩子并不是等同于“全盘接受”以体现父母“无条件的爱”。
这些原本只是我的一个直觉,而直到学习了越来越多的与儿童心理和儿童发展有关的知识,以及与不同样本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之后,才从对他们的共性的观察中得出了以下的一些思考的结论:
1. 接纳孩子意味着接纳他们天生的气质和性格
每个孩子都具有他们天生的气质,这个我们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幼儿气质是虾米东东?》中详细描述过。除了将大部分孩子们归类为三种不同气质类型之外,研究者还用九种不同的特质描述他们的气质在不同指标上的体现,九种特质各有自己的光谱范围。所以没有两个孩子的气质是完全一样的,这些天生的不同在他们出生后就已经有明显体现了。
孩子到了三四岁,他们的性格特征就会基于这些气质基础发展出越来越明显的外在表现。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喜静,他们倾向于在安静的活动中(多为画画)体现出他们天生的禀赋。
有些孩子天生对于秩序非常执着,这些孩子在遵守规则方面毫无障碍,并且也希望别人也同样遵守的意愿(四五岁孩子社交冲突的一大根源^^b)。
还有些孩子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反应非常强烈,从来不压在心里一定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他/她的感受(多为大哭大叫),慢慢的他们会发展出十分直爽干脆的性格,敢爱敢恨,发泄完了就雨过天晴。
这些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特质需要家长去理解并且接纳,然后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平衡自身的性格。任何一种性格特质都没有好坏之分,而过分强调与成人价值观相符的特质都会造成性格中某一倾向发展过度。
例如上述例子中遵守规则是成人偏好的特质,但如果过分鼓励则会导致孩子社交冲突频频,这样的孩子会希望人人都遵守他/她的规则,却意识不到没有人愿意被强行纠正。
2. 接纳孩子意味着接纳他们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性行为
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会体现出一些特定的行为。这些行为有时可能会体现为不当行为,例如两岁孩子抢东西打人,四岁孩子当他们感觉受伤时会说“我恨你!”“你不是我的朋友!”之类伤人的话回击。
或者有时可能仅仅是一些看上去有些特别却不影响他人的的行为,例如孩子在两岁左右产生物权意识之后突然就变得不愿意分享,四岁孩子希望将朋友据为己有,如同“玩具”般同等对待。
如果是超越边界的行为,成人同样需要进行管教;如果只是自身的行为,成人可以视自己的需求提出矛盾冲突点。例如小孩子玩食物正常,但如果到处乱扔妈妈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打扫,当然也就可以与孩子协商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一句话,了解孩子的阶段性行为特性可以帮助成人以理解的态度客观的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或者在不干涉到其他人的前提下选择给予其特定阶段行为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孩子气急了说出“我恨你!”不要太受伤,这可能只是孩子在试验语言的力量,以及说狠话向外投射内在痛苦的阶段。
3. 接纳孩子意味着接纳他们的情绪
接纳情绪这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还是一样的道理,允许孩子有情绪,给予其情绪流动的空间;同时教给其必要的情绪管理方式,以不让自己的情绪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处理原则。
其实要做到接纳孩子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成人先学习对自己的接纳,这与接纳孩子的步骤是一样的。首先了解并接纳自己天生的性格(这点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可能需要去了解一些人格心理学的知识),不在自己不具备的特质上与自己较劲;也需要练习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情绪,最大的目标是减少内疚感和自我批评、自我指责;至于发展阶段,咱们成人就没这个问题了^^
上述这些都是这个公众号将来会展开阐述的重要内容,即——理解并正确接纳我们的孩子是一切养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才有可能发现看似简单的行为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养育者们才能够有底气不再纠结于“怎么办?”,而是通过对儿童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对自己孩子最直接的了解,找到问题真正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