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的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
从高中到大学毕业四年,虚度过无数时间,错过无数机会,甚至一度想要解决掉自己这混乱的人生,直到26岁尾差不多到27岁,我才终于能够找到自己人生过的那么糟糕的原因,我是个严重的“缺爱者”。
什么是“缺爱者”?
依恋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依赖的需要,这个可以依赖的对象必须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能够为我们提供支持和保护的重要他人。我们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心理结构中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
“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认为,儿童早期在与照顾者(一般指父母)的互动中形成“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随着儿童的发展逐渐内化为对成人行为的预期,最终以一种无意识、自动化的方式运作。“内部工作模式”的实质就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我—他”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
缺爱,大家可能会觉得只是一种“自我感觉”,一个文学名词。事实上,依恋需求是每个人自出生开始最基本的需求,而缺爱心理指的是一种持续性的依恋需求不满状态。由于内心缺少亲密稳定的重要他人及和谐有爱的心理环境,缺爱者会长期处在不安、孤独的焦虑状态,时间久了会诱发抑郁、社交障碍、注意力涣散、情感冷漠等严重心理问题。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家里面没有塑造一个“安全岛”,让孩子一直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受到挫折等负面能量时候没有一个能够疗伤的地方,让他时刻处于警惕,害怕被骂被批评,害怕做错的状态,一直保持着警戒状态的是狼,你见过从小就在狼性文化生存的孩子嘛?最终我成了被父母掌控的扯线娃娃,只要他们说我才做,这样错了也不用背责任,对了,这有个常用名词,巨婴。
在家就跟社会没有区别,每天战战兢兢的生活生怕做错,为了不做错甚至崩溃的不去做,这又导致了我出现很多的问题。
第一个,发展迟滞。我都26岁了,工作几年,心里面还无法将自己当成真正的成年人去融入社会,为什么?因为心中缺乏“安全岛”。心中有“安全岛”的孩子,会积极探索世界,适应规则,建立社会关系,反之,他就会一直停滞于渴望来自于“安全岛”也就是抚养者的关怀和保护这个层面,无心适应社会规则,也对社会关系不适应。具体表现为,无法安心的做好一份工作,入职后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离职,觉得是工作不好,然后不断的换工作环境,最终导致自己工作多少年都是一事无成。因为有一种不安在催促着我,如果做不好我就觉得自己完了,无路可退,而不是像正常人可以回家调整。因此人只会想着怎么把事情不要搞砸,而不是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
第二个,脆弱。无法自己面对真正的困难,遇到事情只想躲避,到最后,大大小小的事情问题聚集成了房间的大象,更加无法面对。而且没有心理韧性,不能持续的跟问题周转。正常人都是,一个问题失败了第一次就会总结然后实行第二次 挑战,而脆弱的人只能一次过,不允许自己失败,一失败了就会觉得自己再也解决不了问题了。可是别说成年人的世界,就算是游戏虚拟世界也会有很多需要多次挑战才能成功的困难,一蹶不振会让人从脆弱变得软弱。
第三,幻想,为了保护自己,我形成了一个幻想的世界,然后加入现实各种困难元素,做白日梦把难题都给解决了。结果又导致了自己越来越胆小,不敢走出幻想世界。还要容易失控-----如果操纵不了别人认可自己幻想的世界,人就容易进入一言不合的状态。
第四,此同时,自我设限导致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觉得自己没有了父母的同意和安排人生就过的不是正常的人生,只能被动消极的等待着机会到来。
最终,这些致命的缺点又让我丢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最严重的是高中三年在崩溃中度过同时高考前一言不合的闹矛盾,然后是大学四年痛苦的悔恨过去,最终我毕业后当了三年浑噩的“行尸走肉”,依然在低端的岗位徘徊,拿着越来越寒酸的收入,甚至有段时间去打零工,浪费人生黄金的整整十年。
幸好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很多缺爱者阐述自己人生经历时,都不约而同得提到过“高三没考好、没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这个很大的遗憾,这种遗憾带来得负面影响很可能还有诸多的后遗症。
上了大学以后,觉得大学“不符合自己的档次”、“同学水平都太差劲了” 进了社会以后,觉得“都是因为大学没考好,所以工作不够好,完全配不上自己的水平,所以自己没心思认真
工作” 婚恋关系中,也可能觉得“都怪自己当年没考好,结果收入也不高,圈子也不行,身边的异性自己根本看不上,看得上的异性又嫌弃自己。”“都怪自己没考好,不然怎么落得要跟他/她这种人在一起”
带着“我本来不是这样”的想法生活,人就会沉浸在过去的环境无法自拔,然后过一天就会怀念一天,在这样看似安全的怀念中浪费了一天又一天。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同班同学,同样是遭受了环境的摧残,她并没有堕落,先考了一本然后又读研到武大,毕业就去了深圳当老师。我开始反思,我的人生不如意是我的遭遇太差了还是自己人生的底层逻辑出了问题。
首先,你需要打破自己塑造的平衡,你的反思才能有突破。
认清现实是关键。比如,我现在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巨婴,期待父母为他们干涉我的人生负责任。
26岁是一个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年纪到了,能够自己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岁数。认清自己是暂时不如同龄人,但那是因为自己陷入了一种“习得性无助”,而这种习得性无助又是在高中崩溃的三年无数日夜的折磨下获得的。
那为什么高中会崩溃呢?那是因为我觉得学校风气变坏了,我就算考的再好也难以去到好的平台,下意识的觉得自己上升的通道被毁了。实话说我那个学校是因为管理合并问题,师资力量变了,导致我们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差的一届。因此在那样的环境中我压抑的过日子,越过越压抑,导致最后心理防线崩溃了。为什么会崩溃呢?我说过,我是个巨婴,在我的的认知中不是黑的就是白的。在能力上,我曾经拿过班第一,全级30,一千个人中这也算还行的成绩。但由于我错误的认识和认知,我觉得这样的学风下去,考985已经无望干脆就考试交白卷,上课不想睡也养成了睡觉的习惯,导致自己形成了恶性循环------ 高中放弃学业→进入差的大学→觉得大学不符合自己档次更加不学习→进入差的单位,没心思工作,怕失败又想跑路→混成现在这个样子。
主动出击是基础,解决问题,就要主动动手,从最基础的做起。
我不断的查资料,找相关,最后我找到了“缺爱者”这个概念。同时根据材料判断出自己是一个“情感虐待型”缺爱。父母一直打骂贬低孩子,容易让孩子变得自我否定,对他人有敌意和害怕,发展为依恋模式的隔离型
这种模式下的成年人就是巨婴,脑子一直在动但是身体不动,他觉得自己做不到,要做什么需要别人代劳,同时融入社会又困难,害怕别人针对他,说他不好。
还有其他几种“缺爱者”:
“情感忽视型”缺爱。父母对孩子关爱太少,容易让孩子变得讨好求爱,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发展为依恋模式的迷恋型(迷恋型、焦虑型)
“情感混乱型”缺爱。父母自身有严重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不经意间给孩子巨大创伤,事后又极力道歉或补偿。容易让孩子顷刻间陷入极大恐惧,想依恋又不敢依恋,想逃避又无法逃避,发展为依恋模式的混乱型(恐惧型)。
那么问题找到了,刹那间所有的怨怼都消散了,心中只剩下一个目标,就是改变自己。
习主席在1月1号提出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要求,这是最好的要求,也是最佳的方向。
我需要主动学习,注重自我提升。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立身百行,以学为基。
学历不满足的可以继续考研读博;文笔不满意的可以多买书、多读书、多练习;缺乏职场技能的可以上网课,要懂得今日的勤恳“播种”换来的是明天的丰厚收获,也要明白只有经历了风吹日晒雨淋的果实,才更加的坚挺饱满
当事有所成的时候我就会有属于自己的“安全岛”。我的成就会带给我信心,会推翻我父母给的否定,摆脱控制,成为真正的自己。
各位,当你人生不如意,找遍世界没有找到原因的时候,不妨看看自己,是不是“缺爱者”。
引文来自于 光之泉和依恋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