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周的学习,《沉和浮》单元的学习已基本按原计划顺利完成。由于时间紧,我根据各课内容的联系,对一单元进行了整合,分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学习第1~4课。
这4课都是从物体本身的角度来分析影响沉浮的原因,所以,将其合为一课。省平台已上过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和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所以此两课以回忆讲解知识难点为主,迅速带过,将重点放在第3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并进行演示实验,而第4课《造一艘小船》为第3课知识的应用拓展,作为课后拓展活动完成。课堂结束时帮助学生梳理这几课的知识点:
1.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材料有关,与重量和体积无关。
2.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和重量有关,同体积,轻的易浮;同重量,大的易浮。
3.排开的水量会影响物体的沉浮,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来改变排开的水量,进而改变物体的沉浮。同一物体,做成排开的水量越大的形状越容易浮。
第二课时,学习第5~6课,《浮力》《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这两课都是从力的角度来分析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所以合为一课。这两课的核心概念就是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会影响物体的沉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最后,用提问的方式“你现在能解释为什么同一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的形状越容易浮了吗?”与上一节课内容相联系:“哦,原来,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更大,所以更容易浮!”连贯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记忆。
这样,学生就由第3课认识到“排开的水量会影响物体的沉浮”这样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到“原来是因为排开的水量会影响浮力大小,进而影响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本质。
第三课时,学习第7~8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这两课都是从液体的角度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所以合为一课,省平台已上过第7课,建议大家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第8课,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同体积的液体和马铃薯的重量,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与同体积液体的重量有关。
通过“测量钩碼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这个实验,知道“不同的液体对同一物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排开液体的体积变了?还是排开液体的重量变了?”显然,因为用的是同一个钩碼,都是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那排开液体的体积肯定是相同的,那就只能是排开液体的重量在影响浮力大小咯。这样我们可以理出下面这条这条知识线:
再回过头思考“为什么同一块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大的形状更容易浮”就更好理解了:
最后总结一点:本单元知识点多且绕,学生容易范晕,很难吃透,要在短短3节课里把本单元知识讲清楚,老师自己必须对本单元知识结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样,我们才能进行合理的课程整合,使每一节课知识点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一气呵成,学生的思路也会越来越清晰,对知识点的把握也会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