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35岁,她周围多数人都已拥有自己的第一套甚至第二套房,手上可能还有结余,而她每月拿着2万+的工资,仍然过着月光的生活,有一次公司延迟发工资,她不得不靠借外债,才能还她当月的信用卡。
这些案例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人们的消费欲望往往和自我实力不相符。而我们的父母和学校,很少有教孩子认识和使用金钱的。我们受到最多的教育,可能就是“不能乱花钱”,“要省钱了”。
在美国,一个3岁的孩子就大致懂得储存和花费的概念,而在孩子7岁左右,消费习惯就会大致形成;俄罗斯境内所有中小学都开设了金融启蒙课,作为必修普通教育项目;澳大利亚15岁拥有自己账户的青少年多达80%。
看来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概念,很有必要。
01 财商最基础原则:延迟满足
“财商”的概念由《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提出。他说: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钱仍然不断地给你买来更多的自由、幸福、健康和人生选择的话,那么意味着你的财商在增加。
犹太人从小就会被教育延后享受的理念。所谓延后享受,就是指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来更大的回报。
他们会告诉孩子:如果你喜欢玩,就需要你去赚取所需要的自由时间,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赚到很多钱,等赚到钱以后,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玩更昂贵的玩具。
如果你搞错了顺序,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你拥有一些最终会坏掉的便宜玩具,然后你一辈子就得更努力的工作,没有玩具,没有快乐。这是犹太人延后享受的最基本的例子。
明白这一点,才知道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而想获得更多更好的东西,那就得付出更多。
双资家庭的父母,因为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会满足孩子一切物质需求,来弥补缺乏陪伴带来的愧疚。孩子要什么,都是毫不犹豫地买买买,如果孩子再一撒娇,那就更没辙了。
这种毫无节制,满足孩子一切需求,而不知如何正确控制和引导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对父母的过度依赖,一旦受到挫折,很可能会产生过激行为,而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概念,用孩子能接受,也愿意去配合的一种方式,让孩子理解这个对大人来说,都比较深奥的概念,可能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02 在一个特殊的节日,送给孩子“三只杯”
《三只杯》的作者,在孩子5岁生日那天,送给他精心设计后的三个杯子。杯子上分别写了储蓄、消费和爱心。这三个杯子,分别代表了三种作用。
母亲每周会给孩子1美元,他们会将零花钱的一多半(70%)放进消费杯, 一部分(20%)放进储蓄杯,还有一小部分放进爱心杯。
储蓄杯里的钱,当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妈妈就会带着孩子,去银行开户,将钱存起来,当这笔钱又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将钱投在定期存款、股票和各类基金上。
消费杯顾名思义就是用于平时花销。当孩子第一次用消费杯里的钱买到自己心仪已久的棒球手套时,不知道有多开心。
爱心杯的钱,用于帮助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当孩子和老师一起,将募集到的食物送给有需要的家庭时,他看到了不一样世界也接触到了不一样的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三个杯子陪这个孩子一直到他长大成人,他又将这三个杯子当作礼物,送给他的孩子。
正如父母希望的那样,这三只小小的杯子带领全家经历了许多美好的旅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了如何管理金钱。
绘本《三只杯》,用最简单的方法,开启了孩子的财商启蒙,让他们用最通熟易懂的方式接触金钱、了解金钱、使用金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03 财商带给我们的远不止金钱管理
德国的童话故事《小狗钱钱》,用一种更诙谐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如何在小小年纪就成为了百万富翁。
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
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
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想好了就去做。而不是犹豫做了会怎么样,不做了会怎么样,我试试吧,这些摇摆不定的想法,都会让自己在原点举棋不定,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
相信自己能做好,一定能做好,是有了方向以后,做好一件事,最好的心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自信以及勇往直前的心态,往往更为重要。内在驱动一旦启动,比起任何外在的作用,都是过犹不及的。
财商教育,教给孩子的不仅是如何管理金钱,更多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应有的工作欲望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力更生以及用最合适的生活方式来满足自己未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