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作为一名读者,对这位印度哲学家,20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心生敬畏,向本书的译者胡因梦女士致敬,书中的文字真的震撼、洗涤、修复、润养到我心灵中那块柔软却从未到达过的地方。
就像书的标题一样:365天的静心冥想,我用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读完这本书,而且每一篇、每一句、每个字都是朗读的。这样的读书经历一共有过两次,第一次是08年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两本书朗读的感觉非常相似,而第一次朗读完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为什么用朗读的方式阅读,我想这两本书的气场和能量制造的一种氛围和环境,只有朗读才是最佳吸收期间能量的方法,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把你带入一个空寂的真空世界,在那里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和自由,在自由和兴奋中,感受着心灵的洗涤,体验着对未知的探索,那是一种极其富足的精神盛宴,伴随着朗读声的止息,渐渐回归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这两本书的同样魔力在于,朗读过后,很多时候感觉记忆里没有书中丝毫的痕迹,但总觉得精神已经富足,就像吃块牛肉带来的饱腹感一样。朗读书中的字句就是一种幸福,或许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像真理一样储存在自己的潜意识里。
《生命之书》中的克利希那穆提的精神层级和高度远远超脱了宗教和信仰,超越了已有的哲学范畴和心理学体系,它不仅仅献给历经战乱沧桑的20世纪,更是献给21世纪以及未来的世界。就像书中说的:“从已知进入已知的改变一定会产生权威之见----你知道而我不知道,因此我崇拜你。”而从已知进入已知是不会改变世界的。真正的改变是从已知进入未知,而在几千年积累的已知中去探索并接受未知是艰难和漫长的。就像布鲁诺为了支持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一样,对于未知的真理,人们总是不情愿的接受,思维定式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真理和信仰。我想克利希那穆提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他没有经历肉体的折磨,但他的文字真的鲜有人理解的非常透彻,包括我在内也只是触及到那光辉灿烂的一角。
不带任何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体现。---克利希那穆提
尊重客观事实是认识一切真理、进行一切创新和改变的前提,没有了这个前提,空寂、智慧、冥想将不会存在。
有客观的眼光的观察,用良知做辨别,用道德去感化,用想象力去创新,用独立意志去执行。就可以从容的面对万事万物,做到王阳明的“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空寂。空寂是冥想的前提。只有先让心静下来,去除贪婪、羡慕、傲慢、偏见、野心、虚荣、嫉妒等东西,才有可能实现空寂,空寂并不是孤独,而是寂然独立,这种状态跟孤独截然不同,因为里面有活跃的能量和深刻的美感。书中有这样优美的文字来描述空寂:你可曾安静的坐着,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劲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的坐着。这时你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咫尺的细微声响。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由美和深刻的洞识。
冥想。冥想的真正理解并不是在一个安静的空间修心打坐,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冥想。冥想就像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里讲的活在当下,觉知当下的美好与失落,享受当下的幸福和悲伤,在遭遇和反应之间我们拥有选择的自由。
譬如你正在开车或坐在公交车里,真跟人喋喋不休地闲聊着,或者正独自在树林里漫步,看着蝴蝶在风中舞动,这时能毫无拣择地觉知这一切,便是在进行真正的冥想了。
冥想是把心智积累的东西都洗刷干净,不再受社会的染着,他是彻底的寂静、无染、纯真。冥想就是真放出至善的花朵。
觉知存在的整个过程,去观察它,冷静地深入于其中,然后从其中解脱出来,便是真正的冥想。
藩篱,2017/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