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所有人意料,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大多新闻报道的开篇。其实,如果开头改为“在所有人意料之中,村上春树又一次与诺奖擦肩而过”,或许更好。
村上陪跑诺奖多年,每一次诺奖公布之后,都会有那么一小撮人拿他开涮。他的作品我没读过,但我感觉他这辈子一定会拿到诺奖的,就像小李子最终还是拿到了奥斯卡金像奖一样。
今天,我想谈的并不是村上,毕竟他只是配角,其实,今天的主角也和村上一样,曾经也是配角。鲍勃·迪伦在2008年就获得过诺奖提名,只是我们关注的都是最终获奖的,而忽视了其他人。当然,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这样,冠军或者第一永远备受瞩目,其他人都将会被人遗忘。
有人可能会疑问:一位摇滚、民谣艺术家怎么会跟诺贝尔文学奖沾上边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授奖词是这样说的:“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这让我想到了海德格尔式的“诗意的栖居”,或许在每一个时代这种“诗意”都会显得弥足珍贵。
传统的东西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而美国一直是一个标榜创新的国家,无论是在纽约,还是在洛杉矶,都集聚了世界上最有创新能力的人。但是,创新,不仅仅是指科技,文学、艺术一样需要创新。
为什么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大家都觉得民谣好听,也愿意在内心烦躁的时候听一听喜欢的民谣歌曲,就是因为它能直达每个人的内心,给自己找一份不同于这个时代大环境的小僻静。但大家不要忘了,民谣其实是传统的东西。追根溯源,你会发现,民谣的根基实际上是建立在神话、圣经、瘟疫、饥荒以及各种各样神秘的东西之上的。只不过鲍勃·迪伦做了一件大家都没有做过的事情。
我们现代人大多数都是评论家,往往是在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后就已经妄下结论了。当我们“看过”鲍勃·迪伦后,称其为“文学家”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看过他的歌词、自传,哪怕只是一点点,你或许就会赞叹一番。他就是那种左手诗歌,右手音乐的人物。
一个时代缺少什么,往往什么就最珍贵,也让人珍惜。我们现在无法想象荷马时代,但荷马留下的诗歌却可以看到,鲍勃·迪伦就是当今时代的荷马,他和荷马一样,创作就是为了让人听到,不过他是用一种表演的方式,一种乐器的演奏,这样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
民谣的价值体系是将乡村置于城市之上的,这似乎与现代大众所认同的价值体系不太一样。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城市是好的,人才都是从乡村流向城市的。年轻的一代也相信自己能够改变这个世界,其实,到了最后,所有人是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如果把世界比作汪洋大海,我们就是这海洋里的一滴水,当每一个水滴都变化的时候,大海才会发生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变的,那就是水滴的成分。同样的,我们最终还是会回到内心,这就像一个寻根的过程。我们源于乡村的那种割舍不掉的情感寄托也好,还是骨子里残留的那种乡村的朴素品质也罢,在我们的改变中是永远不变的。
台湾的马世芳说:去看看他吧。看看一个唱了五十年的人,夜复一夜继续在舞台上创造、毁灭、重生,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值得亲睹的壮举。对他来说,巡演、歌唱,或许就跟喝水睡觉一样,已经化入生命的本能。试问还有哪一位七十岁的歌手,能够持续带给我们这样的惊奇?这个老人的歌仍然生猛地“活在当下”,他并不惧于夜夜面对自己早已坏毁的远去的青春。
是啊,我们这个时代不缺音乐家,不缺文学家,缺的是在此基础上的思想家。一个有思想的人,会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不说一句话,然后有所思考,直到最后,他奉献了一生之后,才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