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生碎碎念了9万字,我拖拖拉拉读了两周。巧的是刚好在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这天读完了这本《我们仨》。
说是“我们仨”书里果真对旁的不打紧的人都没多写。92岁的杨绛一个人回忆着他们仨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我喜欢听杨绛讲故事,就像听一个老奶奶絮絮叨叨拉家常,亲切温暖,讲到乐事可以幸福微笑,讲到伤心处也不悲不苦。
全书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末的这段:“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段话的前一段,作者写了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的时间。所以家是什么?先生隔着90多年的岁月用平静的语调告诉我们“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有亲人的地方处处是家,亲人不在,那所谓的家,不过是暂时栖身的客栈。
曾有人说,成家之前的男人和女人,无论多大年龄,都被称为单身,单身时的日子,叫做一个人;结了婚,两个人的日子开始;等到有了小孩,就是三个人的相聚,这个时候家就完整了。然后三个人相依相伴相互扶持,走过巅峰,又接受分离。这分离就像秋天的落叶,一片片飘落,再无复苏可能。然后,家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还拥有时多些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