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感想之一
经过认真通读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大作《解读中国经济》前四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战略策略有了基本的了解,作者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具有世界眼光,横向与世界的主要发达经济体进行比较,纵向与古代中国、改革开放前和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比较系统分析了为什么中国的古代经济可以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独树一帜,而到了近代被西方国家反超并遭受的了践踏,新中国成立之后采取赶超战略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作者的分析深入浅出,旁证博引,让人觉得值得信服。
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高速发展的增长动力就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范畴,生产要素、产业结构、技术与制度,这四者之中起核心带动作用的就是技术,改革开放之后就是不断的通过学习、借鉴和模仿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和管理理念,通过引进技术实现快速的技术变迁,不断实现追赶甚至到在某些领域逐渐实现开始领先的过程,这也就更加理解为什么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把创新放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地位,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不仅在过去而且在未来决定着中国经济走向。
四大发明的传入欧洲才让欧洲穿越了最黑暗的时代,这直接说明了在13、14世纪之前中国的经济是绝对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而在这之后的短短几百年之后西方各国就把中国远远的甩在了后面,这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西方的实验室中的科学实证为更快速的技术变迁提供了可能,这种模式比先前通过简单的试错推动技术发明更加的快速有效,李约瑟之谜的答案其实也间接解答了先前一直学习模仿中华文明的日本能够反超中国的真正原因。同时,没有基础学科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也会很快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
新中国成立之后采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是参照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为了尽快的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这个时期的做法根据就是我们与苏联有相似国情背景、资源禀赋、工业基础,重工业优先发展在苏联可以取得成功那么在中国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种发展模式代价是非常大的,重工业建设周期长、机器设备依赖进口、一次性投入大,因为我们的条件基础(剩余少、可供出口的产品少、资金分散)与这种发展模式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在航天、国防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们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没有的得到明显提高,重工业提供就业岗位不足阻碍的农民进城,所需要低成本的原材料通过压低收购价格实现,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我们通过部分人付出了深重的代价实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目标。特别是横向与二战之后真正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的亚洲四小龙,我们发现并没有真正用好自身的比较优势,而是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目标的路径也不仅仅只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