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事秋风悲画扇
一场雨,一阵风,夜雨做成秋,
悄然至,风渐凉,叶渐黄。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是收获,是萧瑟,是悲凉。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秋雨窗前凭淅沥,更怜红叶护红妆。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秋天来了,最先想到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堪称秋诗第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好一幅秋郊夕照图,
几多秋思,一派凄凉。
又想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秋池涨,何当共剪西窗。
然而,
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他看到的是,晴空一鹤排云上,
他唔得出,数树深红出浅黄。
心境不同,感受值差至天壤。
元代尚武,诗人偏少,
但徐再思的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若再配上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那种行孤影单,
那种寂寞凄凉。
那种萧瑟落寞,跃然纸上。
从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到李煜的寂寞梧桐深夜锁春秋,
梧桐象征凄凉悲伤。
而陆游的“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却是言之于“对客不知疲,饮酒不至狂”
……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消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寥,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这首诗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早秋曲江感怀》,读起来不禁使人感慨万千。岁岁相似的秋天却迎来朱颜消歇的岁月,和山河相比,与花草相伴,人不似其也!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这就是不可抗拒的宿命,这就是无情岁月的折磨。
值此年岁,读此诗文,前面诸多的悲喜交集都可付之东流矣!
说到写秋,莫过于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了,能出其右者后再无人。尤其是北方的秋。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的啼唱。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阵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赞颂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若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白居易老先生的感怀,触发了余人此岁对秋之感悟;郁达夫笔下的秋意却谋合了余人写秋之心得。
于是,便有了写这篇短文一时兴起的由头。
秋是什么!
秋是冷雨斜风中,萧萧落叶回归大地时烙下的缕缕秋思;
秋是月明星逝时,乱蝶飞花水冷山长间吐出的声声悲曲。
虽然有果实,也有爱怜,然,
不久后,就是泠冽寒冬。
——runze草于9月29日秋雨夜
修于10月3日夜 秋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