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从来不会对别人说“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都满意,殊不知,这种“取悦症”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
今天要讲的书就是《取悦症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作为一个老好人,可能自以为自己擅长让别人高兴,但是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却让自己感到痛苦、压抑、可怜、力不从心。
改变讨好型人格,拒绝成为老好人
取悦症: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讨好型人格”。本书作者布莱克认为,如果一个人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把在第一位,从来都不对别人说“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并且,这种“强迫症”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这些人就可以算得上是“取悦症”了。
“取悦症”不是病,但却是日积月累的表现。本书作者,布莱克,他是一位在美国拥有25年临床经验的、专业的心理医生。
他多年的临床治疗发现一个规律,好多人的痛苦来源都来自于持续的做好人,让别人满意,让别人的喜欢,往往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却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因此他决定把这些年的临床发现写成一本书。
本书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什么是取悦症,它的由来,它的表现,以及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也从中得出结论,给出了一些调整的方式方法等等。
为什么会产生“取悦症”,作者是这样阐述的。因为你逃避难以应对的问题,所以你从不给自己机会学习,怎样有效地处理冲突,或者怎样恰当地应对愤怒。结果,你非常轻易地把控制权交了出去,交给了那些通过恐吓和操纵来支配你的人。长此以往,“取悦症”就形成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你的好,实质上是对消极情感深深的畏惧。
事实上,取悦于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畏惧驱使。它表现为:畏惧拒绝,畏惧抛弃,畏惧冲突或对抗,畏惧批评,畏惧孤独,畏惧愤怒等。
改变讨好型人格,拒绝成为老好人
你越是认定自己应该当好人,而不是当个真实的人,你就越是会遭受怀疑、不安以及畏惧的纠缠和折磨。
那么取悦症患者有哪些类型呢?是什么让他们强迫自己取悦他人?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认知型取悦者
这种类型的“取悦者”脑海里有一些错误的思维。在这些错误思维的指引下,他们做出了一系列取悦别人的行为。
⑴ 应该式思维。“应该式思维”里最害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我应该做个好人”,做好人是好事并不是坏事,但是有的人,却过于追求做个好人,好到不会拒绝别人,不能愤怒,不能指责别人,从而更加取悦他人。
这种人面面俱到,骨子里完美主义,一旦达不到要求,就会想是否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才会让别人抛弃自己,所以会变本加厉的更加取悦别人。
⑵ 照顾自己等于自私。我们应该忘记小我,去顾及别人。因为,很多人会发出很多声音,所以,让我觉得我不重要。
改变讨好型人格,拒绝成为老好人
在取悦者的心里,一个人不是自私就是无私,其实他们忘了,这中间还有开明的利己主义。比如,作为一个合格的母亲,需要先把自己照顾好才能照顾好宝宝,作为一名消防员,需要先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才能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等。
2.习惯型取悦者
习惯型取悦者取悦别人就像上了瘾一样,是一种没有意识的行为。习惯型取悦者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学习,变成取悦者的。
这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形式:
⑴ 角色模仿。取悦者会模仿别人的行为模式,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通常模仿对象为父母。比如孩童时期,周围的人总会说,你父母是好人,那么潜移默化的,孩子就会认为父母那样是对的,然后通过影响,慢慢就形成了习惯。
⑵ 奖赏的“正强化”。也就是有条件的爱。主要表现为孩童时期的奖励。为了让父母高兴,所以慢慢变成了取悦症。这些随着时间推移,慢慢也会表现在感情和婚姻当中,为了得到爱人更多的爱,会表现出更多的讨好。比如:在很小的时候,父母会说:你如果能得第一名,能听话,我就奖励你。。。表现在婚姻中,就是为了得到更多对方的爱,就会拼命的讨好和付出等。
3、情感逃避型取悦者
情感逃避型取悦者取悦别人的原因是害怕冲突。为了把冲突扼杀在萌芽状态,取悦者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甚至面对骚扰,离婚时,也会隐忍。
他们之所以一直通过取悦别人的方式,来避免糟糕的情感,通常都和童年的记忆有关。这些童年记忆,不但不会随着年龄增长消失,反而会像印记一样深埋心底,一单有类似事情发生,他们依然会模仿孩童时期的解决方法。
改变讨好型人格,拒绝成为老好人
以上就是三种取悦者类型。
说了这么多,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我好像也有,那我们是该背着“它”前行呢?还是怎么要去改善呢?针对这个问题,作者也提出了几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学会说“不”。勇敢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很多“取悦者”是很难对别人说不的。
作者又提出了几个步骤:
第一步,拖延时间。可以列出一些措辞列表。比如,答应对方以前先说,我需要看看那天的安排,再给你答复等等。
第二步:用“破唱片技巧”抵抗对方持续的施压。避免回应对方施压的内容。也就是表达对对方情况的了解,以及感知到对方的情绪,但是只是复述对方的话语。暂时并不给任何答复。
第三步:拒绝。完全拒绝采用“三明治”技巧,也就是把否定的答复,夹在两层恭维的话之间。对拒绝采用一定的缓冲,但还很友善。部分拒绝采用“反三明治”技巧,把折中方案放在否定的话语中间。即能提出自己的方案,又能不给对方否定的机会。
方法二、修正“应该式”思维
把“我应该总是满足他人对我的要求和期待”转换成“如果我愿意,我可以选择满足那些重要的人对我的要求或者期待。”加上“我愿意”,就会更有选择性。
方法三、自我照顾
要改变取悦别人的习惯。
作者建议:在日记本上,写一个“我的娱乐活动清单”,清单上要至少包括20项你觉得开心的娱乐活动。平时每天做一两件小事,每隔半年或一年完成一个大计划。
这样慢慢的开始让自己高兴,而不是取悦别人。慢慢把取悦自己,当成第一要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我照顾。
方法四、重新定义自己
“取悦症”很在乎自己对别人好。重新定义自己,就得先撕掉自己的好人牌。
(1)先自己在纸上写下十个形容你自己的词语,当然,这十个词中,不包括“好人”这个词。
(2)再采访几个好朋友,请他们用十个词来形容一下你。
把这些词收集起来,认识自己除了“好人”以外的其它标签,比如幽默的,阳光的,才华的,开朗的,并且在生活中强化这些标签。
相信看到这里,对于自己是否为“取悦症”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在生活中,你可能像琼一样,一心想帮助和支持遇到困难的亲人和朋友。但是,让你意想不到的是,把你的“应该”强加给别人,这可能会让他们沮丧和愤怒,他们会觉得自己做的很差劲,因为那不是“你的”方式。
在工作中,你可能还会像丽一样,自己的工作任务还没完成,但为了避免冲突,去完成别别人的请求,别人的工作。但是,殊不知,你的帮助,对你没有任何好处,他们反而觉得,你就是这样的老好人。
有的时候,你还可能过于急切和热心,别人只需要你当一个同情的倾听者,你却过早地催促别人采取你的解决办法。
其实,最有效的支持就是当好共鸣板,把你听到的反射回去,为你的朋友和家人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方便他们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思考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