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一听题目,冷的要命,再一看题目,俗不可耐,
难道今天又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嘛,呵呵,不是,
那为什么还要写这样的一个对于今天绝大多数人看来, 在历史书中都很难‘惊鸿一瞥’’的主题?
今天,窗外呼呼的刮个不停北风让我不得不放弃原本打算出门走走的计划,待在家里,“百无聊赖”之下的我习惯性的打开了电脑,进入某卫视的官网,浏览了一下近期播出的节目,突然间,我眼睛的余光在2则军事历史节目的地方停了下来。
它们当中一则是关于我们好像非常熟悉的朝鲜战争的,另一则则是我们可能不熟悉的关于我们缅甸的战场;
说到这两场战争,关注时事的人可能会很快联想到近年尤其是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朝鲜半岛核问题及日益紧张的缅北局势,不关注时事的人则可能还需要回去翻找已经不知道被自己扔到世界的哪个角落的“历史记忆”,更有甚者,累了的则直接“pass”掉它,给出的理由似乎还很‘时尚’——“太烧脑”。
究其原因,一方面,那就是我们的“历史记忆”里关于这两场战争的刻画是片面而模糊的,导致我们很难形成整体认识,记忆也不深刻。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得大多数人很难甚至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琐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活动,追剧,追星的热忱远远胜过读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人们与历史的联系。
关于节目细节,我在这里就不详谈。我只想浅谈一下节目看下来,对我感触最深的一点,精神信仰的力量不可小觑。
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一年,就要派兵到他国的领土上,去与当时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较量。上无飞机掩护,后无后勤保障,饿着肚子,冒着严寒,急行军,打大仗对于志愿军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
兵源不足时,全国先后经历过4次大规模征兵,先后有超过200多万热血青年告别父母妻儿,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抗美援朝。
3年抗战下来,有超过36万志愿军战士长眠异国他乡。时至今日,仍然有数以万的烈士遗憾遗留异国他乡。
当年防止中国战场后方补给线-滇缅公路-被切断,配合盟军在缅甸战场的作战,先后2个批次共计十余万国军将士第一次跨出国门,入缅作战,先后有7万低频国军将士血洒疆场,埋骨异国他乡。
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当年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战死沙场的老兵们,从战场归来后散落民间,默默无闻,即使有过“含冤入狱”,即便生活遭遇窘境,也丝毫不会为当年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更不会因此而向国家伸手,而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这里有一位叫张立春的老人对我印象深刻。他经历过我军在朝鲜战场进行过的所有5次大的战役,3次受奖,回国之后,在家乡街头做起了修鞋匠,还收了徒弟,一直到十年前去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包括因历史等原因遗留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很多都以远去,还健在的都已人近暮年,身体条件和生活状况很多都不是很好,他们理应得到我们这些后辈们更多的关注。
因为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的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未来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
老兵不死,只是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