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等你再长大一点,我该怎么向你解释死亡?
坦白讲,妈妈也没有准备好100分的答案。
妈妈太笨。妈妈也没有接受过有关死亡的教育——教科书里没有讲,长辈嘴中讳莫如深。
妈妈小时不知愁滋味。一乐呵着就说“笑死了”,放下筷子就说“撑死了”,趴在桌上就说“困死了”,看几本青春小说就说“感动死了”……仿佛所有的动作都想要旁人深刻地体会,表达也要无所不用其极。每当这个时候,家里的长辈总是默默摇摇头。那时候,死亡在妈妈心中只不过是电视里一个常见的桥段,嘴边一个普通的副词。仅此而已。
第一次深深的被死亡“震慑”,是高中一年级放学后,惊闻昔日初中同学跳楼死亡。坦白讲,那时妈妈的震惊大过伤心——前几天还在路上遇见招了招手,初中时候经常结伴一起回家,借过她的橡皮,扎过一样的辫子,班上还有个同学和她同名同姓……这样的一个存在,转眼就,消失了?脑袋宕机般回到家,妈妈哭了半晌,那时候才朦胧地感觉到,死亡太可怕了,它能让你曾经熟悉的人消失了。
大二那年暑假,妈妈的外婆走了。妈妈就是在外婆蜜一样的故事里,在外婆瘦小但是温暖的怀里,在外婆扇动大蒲扇凉风习习的日子里长大的。妈妈总记得那是在七月——武汉最为酷暑的日子里,下课突然接到你爹爹的电话,语气犹豫委婉却又不容置疑,“菲菲,你回外婆家来一趟,不要急,慢点注意安全”。电话挂了,嘟嘟声响起,妈妈心下莫名慌张却安慰自己不要急就是没有事。到了妈妈外婆家楼下,楼栋门口已经摆满了花圈,“那不是家家”,走近了,看到花圈上的名字,“那不是真的”,进屋,看见外公的苍老的脸,一切抵抗变成了咸湿的泪。那张神采熠熠的笑脸,那个瘦削温暖的手掌,连同她炒的土豆肉丝,她做的棉背心,她装作半怒叫妈妈“坏东西”,全部成为了过去。未来不再有她,未来的空气里没有她的气息。宝贝你知道么,那时候妈妈才清晰地认识到死亡太残忍,它让你和你爱的人至此没有未来,只有回忆。
妈妈混沌到了二十来岁才明白死亡的残忍与可怖,但是妈妈并不觉得你也应该同样混沌,你应该早早知道死亡是什么。因为你是个棒棒的孩子。你接受它,你才会理解它。
对于死亡,妈妈还是没有100分的解释,所以妈妈只能把知道的告诉你。
首先妈妈得告诉你,死亡不能避免,每个人都会死亡,爸爸妈妈也一样。乖,别哭。死亡其实是一场倒计时的终止仪式,出生那刻开始倒计时启动。人类本来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族群啊,所以小家伙,不要害怕死亡,因为那和树上的树叶落下没有分别。
其次,死亡是“人”的死亡,所以它需要有属于人的体面和尊严。在医学知识和身体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过尽可能体面的生活吧。很多人在医院里死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孤零零地看着亲人被关在病房外面。他们想说话,但是带着沉重的呼吸机;他们想招招手,可是手被各种仪器束缚在病床前。所以啊宝贝,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刻,我们都顺其自然接受它吧。
然后,保护好你自己,让这个仪式来得更晚、更绚烂。妈妈希望你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不抽烟、少喝酒,吃健康食物、有喜欢的运动,不高兴就哭、高兴就笑——这样你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你想做的事情。同时妈妈希望你,有喜欢的人,有背得出台词的电影,有弹得嘴角上扬的曲子,有愿意付出精力和耐心的工作,有会唱歌的心——这样你才有足够的精彩填充这段时间。生的愉悦和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
最后,死亡不代表终结。妈妈的外婆去世了,但是妈妈的外婆一直活在妈妈心里的一个角落里——以至于每一次想起她,妈妈的心总能感受到一团火焰——她在那个角落里给妈妈取暖呐!相信妈妈,那些人永远不会消失。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只要我们爱着他们,他们就还在这个世界“活着”。他们一直隐形地陪伴着我们!
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你会问妈妈这样的问题:
——妈妈,什么是死亡?
——妈妈,死亡的人去了哪里?
——妈妈,我们还会再见到她们吗?
原谅妈妈,妈妈的答案可能不够童话、可能有些残忍,但是妈妈还是希望告诉你实情。因为啊你是个棒棒的孩子,你会接受它、你也会理解它。
对不起,妈妈给你讲了这么多,也许你都困了。其实妈妈对自己的答案还是不满意。但是没关系了,妈妈和你一起慢慢走过这段漫漫的路,好么?慢慢地理解死亡,慢慢地理解生命。一起。
写在2017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