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我不太理解“格局”这个词,觉得它又大又空。直到一次看到陶瓷兔子在文章里写:“做一个体面的人,在任何场合下,守住底线和尊严,漂亮地解决问题,就是你格局的体现。”
而喜欢反复自揭伤口的人,其实是在用言语固化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不体面形象,最后逐步失了体面,丢了格局。
某天我和妈妈出去逛街,经过一个分岔口,本来直行就可以到家,妈妈就硬是拉我走进了旁边的巷子里。
我很纳闷,问妈妈:“为什么要走这边啊,路窄又脏,还要绕多好几百米。”
妈妈说:“你是不知道,我每次经过那里的电器商场都会被门口的保安拦住。他认识我,总喜欢和我唠嗑,但张嘴就是那些烦心事,什么自己工作忙,老婆不懂得体谅,孩子不听话。我开始还能安慰他几句,久了谁还愿意听啊。”
几天后,我独自路过电器商场,正好听到那个保安大声地和别人说: “昨天回家以后看到老婆还没做饭,叫我自己搞定,我累得要命,到头来连个热饭都吃不上……”
那瞬间,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他在家喋喋不休,他老婆歪在边沙发上滑手机边回嘴的场面,吓了一跳,赶紧走了。
以后见到他,我大概都很难把他和“体面”一词相联系了吧。
02
喜欢反复自揭伤口的典型人物,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她遇到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身的悲惨遭遇。起初人们还会特意寻来听听,久了以后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她说开头就烦得头痛。
再悲惨的痛,说的多了,也会被人唾弃。
倾诉是有底线的,同情心也是有期限的。
穿过耳洞的人都知道,如果还没等伤口愈合就经常换戴耳钉,那其实是在反复刺激伤口,只会让耳洞更加红肿疼痛。
反反复复去揭露自己的伤口,是更深的自伤。
心里有了伤,逢人诉说是最没用的办法。你以为倾诉出来就好了,对,说几次没问题,但如果时刻挂在嘴边,只会耗尽别人的耐心,加重自己的负面情绪。
有句话是:“不要向任何人诉苦,因为20%的人不关心,剩下的80%听到后很高兴。”
旁人终归是旁人,除了你的至亲和挚友,没有人会真正把你的伤当做自己的痛。
03
电视剧《宫锁心玉》热播的时候,我看过有关杨幂的一篇采访。面对记者,她说了一些自己早年并不那么愉快的经历,比如早已定下来的角色会被所谓的“关系户”抢走,工作多到没时间谈恋爱……
几年后的今天,当再被记者问起她过去经历了什么,心态怎样时,杨幂说:“呃,其实我忘性很大,要让我现在回忆,我觉得是没有,但按常理说,或者在那个阶段问我这个问题,我估计应该会回答是,起码会觉得不公平吧。当然现在觉得“黑”不“黑”都无所谓了。你的新闻再大不过也是报纸上的一个角落,今天大家看完觉得很热闹,可明天这报纸就被扔进垃圾桶了。这种事每个人都会遗忘,包括我自己,所以我现在真不记得那时候是不是挺过来,是怎么挺过来。”
先不说她到底是不是真的忘记了,但我却在这段话里看到了杨幂的智慧之处。
情商高的人,一般都不会大肆渲染自己的痛苦,不会遇到问题就叨叨个没完,更不会把负能量传染给别人。
一件事成或不成,总有运气的成分在。而觉得一件事幸或不幸的判断权,全在自己。喜欢反复自揭伤口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是不幸的。
04
倾诉有利于负面情绪的排解,但倾诉多了,就成了唠叨。把伤口揭开一次来换药有利于痊愈,但为了把伤口给别人看而多次揭开,就成了自戕。
喜欢反复自揭伤口的人,是只盯着自己的苦不放的人,并期盼别人也能认可和理解自己的苦。实质上,他们只是不会管理情绪,正确面对创伤而已。
所谓的成长,是要学会自我疗愈。
作家李宫俊说过这样一句话:“与其抱头痛哭,不如强颜欢笑,起码能体面些。”
体面见格局,为了这份体面,闭上想诉苦的嘴吧。
你好,我是成长中的王小青,自学心理学,热爱生活的姑娘。
很高兴认识你,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请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