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时不时由于某种原因,孩子会生气,进而推一下、打一下小伙伴,这时候,爸爸妈妈通常都会赶到孩子身边,拉住自己的孩子并严厉地说:“你怎么能打人呢!向小朋友说对不起!”“对不起!”孩子勉强说完后,就把头别过一边,显示不服气的样子。爸爸妈妈再向小伙伴道歉,向小伙伴的父母道歉,以平息小朋友之间的冲突。
如此的处理方式自然期望孩子能够从中受到教训,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然后,由于孩子当时的情绪总认为自己没有错,说对不起只是屈从于父母的压力,内心并没有认识问题根源。仅仅嘴上说“对不起”并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今后仍然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养孩子是为了孩子能够自己意识到错误的根源,自发修正,因此父母教育的方式除了口头上的表示外,还需要做更重要的事情去教育孩子。
第一,先终止孩子的活动
不能在说了对不起之后,还让孩子继续原先的游戏活动,短暂歉意一句话,从心理行为上并没有真正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因此先让孩子停止,从行动上正视事情的严重性。
第二,和孩子一起安慰事发对象
让孩子看到那位小朋友伤心、流泪,原本应该高高兴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现在是那么地难过,促使孩子从心里看到别人受到的伤害,激发孩子的同理心,体会感同身受。
第三,再次重复需要注意的事项
爸爸妈妈说一遍不能做的事以及玩耍时的注意事项,然后要孩子重复,其目的是让孩子真正听进去,而不是左顾右盼心里只想着去玩。
第四,思考所犯的错误
父母教养孩子时的角色是引导、提醒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而不是全部帮助孩子做他们自己要做的事情。事件发生后,父母第一时间让孩子道歉,源于父母的意愿,并非来自孩子。经过停止、观察、听训,引导孩子自己想想刚刚所发生的,反思其中的错误行为,然后自发地向别人说对不起,以及其他具体的道歉行为。比如,去安慰小伙伴、去抱一抱、去向对方保证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孩子不能由一次的教训就知道该有的正确行为,他们会通过“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来明白事理,并学会思考,而这就是父母所应具备的教养方式,期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打骂教育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为父母我们总以为只要决定什么方式对孩子最有好处;只要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那么我们的说话方式就能影响到孩子,脑中的想法也能影响到他们。实际上,父母不仅需要从语言上教导孩子,还需要一步一步具体的动作来指导孩子的行为和思考。孩子通过自己经历复杂的抉择过程,才能获取思考的经验。做一个能够引导孩子思考、引导孩子自省的家长,家庭教育的定位才能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