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20160501
本章以埃伦·万斯特的案例分析对于对孤独感的来访者,什么样的帮助才是有用的。
1.孤独感两要素:(1)个体与自我、体验中的机体出现疏离;(2)缺乏能与之对话的关系。
孤独的早期个体为了得到重要他人的关注,个体会忽视或否认自己的体验,他所接纳的表象以及他从经验中发现的意义会成为一个同意的、有强烈支持性的信念意义。他所属的社会群体倾向于以相同的方式看待生活与体验,因此,虽然他不知不觉地放弃了最深层次的自我,但至少他呈现出持续的、受尊重的、被认可的自我,并以此过活。
2.成长经历,重大事件:
(1)青少年时期:20岁前像普通人一样,活泼大胆、敏感任性、争强好胜、善言好词、情绪多变的鲜活的人,热爱父亲,渴望自己是男孩,知道遇见喜欢的男孩。思考生活的意义,不切实际的幻想着自己能获得巨大成就。
(2)20岁:与自我出现严重疏离,遵从父亲的意愿取消了婚约。暴饮暴食、体重猛增。怀疑,恐惧,自我否定。常被不接纳感困扰。
(3)24岁:另一件摧毁自信的事。与一名学生相恋,学习生活充满了愉快,但其父母又坚持说她的体验是错误的,要求两人暂时分开。她再一次放弃恋情,同时再也不相信自己内在智慧的指引,自我厌恶,开始求助医生。
(4)28岁,为获得认同感,彻底抛弃了自我,与家人赞同的表兄结婚。
(5)32岁:有了必须变瘦的念头(自我厌恶的加深),节食,一天吃60片泻药,浑身乏力,尝试精神分析治疗,情况变得更糟。
(6)信中对丈夫吐露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对自我的压抑达到了极限,内部疏离导致更多的他人疏离。第一次试图自杀。代表着父亲形象的分析师,让其唯一的依靠丈夫离去。进一步摧毁了埃伦对自我仅有的信任。住疗养院,然而却没有得到关怀。
(7)33岁,按自己意愿离开疗养院,第一次痛快的吃饭,然后服毒。他的墓志铭:我感到自己在两种敌对势力对抗的舞台上非常被动。
“我孤立无援。我坐在玻璃球里,透过玻璃看着外面的人们。我品名的呼喊,但是他们听不见。”
启示:
1.在病程的诊断和分析的过程中立足于治疗的目标。即不放弃,埃伦的案例中可悲的一点就是所有的治疗师和分析师都持着放弃的态度,认为只有自杀才是解脱,这对于“以亲近他人”为职业的从业者来说是极大的讽刺。
2.把来访者作为真实的个体来建立联系,以他们的角度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