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时间管理”专题的最后一本书了,每天我都会带领大家回顾一下本周的专题,如果每天都有看更新的大家可以直接跳过第一部分的整理,直接看今天这本书的内容。
本周的专题是“时间管理”。
更具体一点来讲,是在可利用的时间范围内,管理自己。
周一,推荐《上班前神奇3小时》早起,延长自己的一天。
周二,推荐《番茄钟工作法图解》专注,单位时间内,专注一件事情的方法论。
周三,推荐《吃掉那只青蛙》安排,将每天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做成待办清单,每天一大早去做最难做的事情。
周四,推荐《把时间当作朋友》心智,时间是没办法管理的,说到底管理的是你自己。
周五,推荐《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工具,整理思路,开发创意。
思维导图:以中心图画为中心,通过曲线向四周延伸的图画。
从形态上看它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副图画,它就像是一副俯瞰的树枝,中心图像是主干,四周延伸的曲线是支干,从粗到细不断的像外延伸。每个支干上都连缀着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就是叶子了。
最初知道思维导图也是因为听了彭小六的演讲,他说他用思维导图来 帮忙读书,理清书的思路。我一听就来兴趣了。
大家上学的时候一定都有这样的经历,特别是文史类,课本上黑体加粗的大标题下有着小标题,小标题下面还有着分标题,分标题底下是一大段的解释文字,一个大标题得解释好几页。然后老师的板书有时候是用大括号的形式来做的,有时候是用简洁提炼标题的形式来做的,反正不管用那种方式,最终我们都会在黑板擦了之后被淹没在板书中。有时候自己做笔记都做混乱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根本不好记忆,通常都需要在脑子里再走一边架构。
现在我跟大家每天分享一本书也常常需要回去翻看内容,整理架构才开始写。思维导图是这种将架构画出来的工具,它能将你脑中的思路展现出来,在画的过程中还能发现新的东西。
光说不练假把式,看完这本书,我就直接按照书中说的,把这本书的思维导图画出来了,处女作,有点丑,大家就随便看看吧。
我按照书本的大标题,将这个书本分为四个部分,画了四条粗壮的线。分别写上“是什么”“应用实例”“七条规则”“画一画”。
然后开始画分支,在“是什么”下延伸了4条分支,分别是“诞生”“日常”“沟通”“基础”。
后面小分支的延伸就是由前面这个词联想到的,例如:诞生,这个分支下会联想到东尼 博赞这个创始人,然后会联想到这个诞生的故事,他质疑记忆是可以像肌肉一样被锻炼的不是天生的,然后通像一个记忆超群的教授学习,然后研发了思维导图记忆梳理法,一直到现在都在致力于推广。
后面的三条也是按照同样的方式画出来的。
从分布的篇幅可以看出来作者主要是在讲“应用实例”,从各个方面解释了思维导图的运用范围以及好处。
“七条规则”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我自己没有规划好,画得挤住了,不太美观。思维导图不是为了漂亮而存在的,是为了整理思路为了明确目的而存在的,说以只要遵循“1支1词”富有“层次感”就能画出来了。
最后“画一画”,是让大家拿起纸笔来试试看,可以从最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
你看思维导图就是这么简单,而以上的介绍我就只是看着这张图来书写的,这本书已经完全抽象成一张图了。
这跟时间管理有什么关系呢?
一张能够整理方方面面思维的图画,难道不是事半功倍的利器吗?
关于“时间管理”专题就介绍到这里。
如果你拖延症已经病入膏肓,推荐《拖延症心理学》
如果以上方法论还不够,推荐《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高效人士的第8个习惯》
如果强心剂还不够,推荐《小强升职记》。
希望大家都能变身时间管理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