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下树了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上古时代猴子下树开始,你想啊,一个猴子下到地上,如何面对竞争呢?那些老虎、狮子、野狼......很慌对不对?
我们来分析下:
1,猴下树了,很慌。这份不安全感是深刻而持久的,但这可以让猴子远离危险,活下来(延伸阅读: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出生之前,在羊水里自由自在,在出生之时,感受到重力、感受到肺泡压力,只能依赖父母才能生存,离开父母的怀抱就面临死亡,这份不安全感将持续很久,有很多人一生都无法摆脱)。
2,接下来,假定你是那只下树的猴子,你如何防止不被老虎、狮子吃掉呢?你需要做以下工作:
强壮体魄,能跑,跑死羚羊等,吃肉;
提升认知,能发明工具,发明棍棒;善于学习,看到别的猴子用石头,也学着用;
积极合作,你和三个猴子组成团,一猴一方位,就可以应对威胁;三个猴子占据三个方向,一只赶羊群,就可以方便捕捉食物。
如果,你最终还是被老虎、狮子吃掉了呢?因此,你还要想办法保留自己的存在,这在生物学里叫基因,于是你需要生小猴子,那么为了生小猴子,又产生了一些工作内容:
吸引异性猴子注意力,甚至于对生育权进行战斗;
努力养育自己家小猴子或群体里的小猴子。
之后呢,一年一年又一年,哪些保留下来了呢?是的,那些善于发明工具、利用工具、积极合作的猴子得以很好的繁衍。生育有关的也发展出了各种伦理观,一路上经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等等,到现在男女平等,多为一夫一妻。
我们就来分析下猴子下树的过程。
猴子下树分析
我们不知道第一只猴子是被迫的、偶然的、还是勇敢下树的、还是一步步尝试离地面越来越近的,我们都来聊聊看。
假如是被迫下树的,那么倒有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对于陌生的环境,假如周边都是危险,那么你下树意味着大概率的死亡,就好像雄鹰满天,小兔子跑出洞穴,难免死亡。
假如是偶然的,那么这种意外也值得我们庆幸,兴许一场灾难来临,有些坚守树干,有些跑到树尖,有些跑到其他树上,而那个危险是一场大火,最后活下来的是下树的这个,因为它去了湖边。这在科学或者哲学里,有不少相通的表述,即你的存在已经是小概率事件。
假如是勇敢下树的,即承担种族使命探索未知世界,那这份勇气可就真的很值得赞赏了。真的勇敢是明知道很危险依然勇往直前,不是不怕,而是怕但是为了更大的意义敢于直面。
假如它是一步步尝试离地面更近呢?这当然也有可能。此时就不是一只猴子了,而是一群猴子,它们从离地越来越近,到站起来、跑的久,最后合作、发明工具、利用工具,赢得相对优势的地位。
被迫的、偶然的、坚决勇敢的、逐步迫近的,这些都是猴子与外界互动的方式,反映在人的社会的创新二字里,有的时候是被迫创新,有的是自由自在的偶然探索、有些是肩负使命、有些是有条不紊。在这里的偶然探索,到底多偶然是很难讲得清楚的。你的知识体系、你的认知体系、你接收到的信息、你接触的人、你能看问题的视角,这都很难用纯粹偶然来说明,被迫创新、肩负使命创新、有条不紊创新一般是带有目标或参考物的,因此可以较快速的发展,而这个偶然,就带有很强的复杂性。我来简单写一下:
人的认知,是蔓延的过程,各位读者,请你回忆一下1-6岁的记忆,你能记得起3岁的记忆吗?不好意思,记不住。1-6岁的事情,在那个时代,当然会给你带来波澜,但是那个波澜,就好像迸发的岩浆,一开始山头的路线很清晰,但随着身体的逐步长大、脑容量的逐步扩大、信息的大量输入,大脑的链接、脑回路逐步增多,为了快速到达新的区域,老的路线拆掉或覆盖非常正常。既然认知是一个蔓延的过程,我们就很难说一个人可以极速地创造出来以前完全没有线索的物件,因为一般情况下,是存在一些潜在联系的。
你接收到的信息,你接触的人,阅读的书籍,他们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呢?他们主要是给你带去不一样的体验,即点亮不同的脑回路。此时就会遇到3种状况:(1)你脑回路很强悍,因此,所有的信息都无法建立新回路,到达新领域,你所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内容,加强的都是原有回路,无法进行任何改变,这叫思维僵化;(2)你脑回路很开放,因此,可以很快的蔓延到新的领域,接受新的知识,这个有时候被叫做“成长性思维”;(3)有一些改变,但改变不多,这是通常的状况,因为你的注意力有限,你只能强化一些旧有的,点亮一点点新知。
大脑记忆事情、处理事情的过程不是一个细胞在处理,而是很多细胞在处理,就好像是无人机空中表演,单个无人机意义不大,但是几个一组凑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图案。大脑也是,很多事情都是很多细胞一起工作,我们假定细胞群都是正方形的,正方形A存在了,在某些时候,正方形B的三个点有了,突然有了第四个点,于是正方形B也出现了,一旦你的大脑极其开发,你大脑里很多点,那么在某些事情上,产生多个正方形,BCDEF,也很正常。
看问题的视角。我们看问题可以有很多视角。我在“那些偶然与必然”中,尝试对一个八卦图进行了各种解读,最终解读了13个视角并在第13个视角拓展到了无限。今天我来从已有的成体系的来解读,那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巨大的发明,当然也体现了我们看问题的视角,我们引用百度百科“词性”这个字条:“词类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是一种语言中词的语法分类,是以语法特征(包括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兼顾词汇意义对词进行划分的结果,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3种词类。”
我们来具体分析下:
名词:表示实体和概念名称的词。名词是我们的一个个的存在物。
代词:在句子结构中代替其他词的词,包括人称代词(代替某一人称人或事物的词,如“你”,“我”,“他”),疑问代词(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指示代词(“这”,“那”等)。代表名词的代词通常也具有名词的性,数,格规律。代词,是我们用于沟通的第三者,描述存在物,包括名词存在物或理论存在物,是那种大脑回路的图形的一种描述。
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在屈折语中,动词根据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一般动作,进行时,完成时,及其交叉)和语态(主动,被动)变化。动词,即动态的存在物的描述,当然与时间、空间有关,速度快慢,速度影响力,都在其中。
形容词: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的词。在屈折语中形容词根据所修饰的词语性质屈折变化。形容词,直接是分析名词之后的结果,你只有分析了,才知道目标物的各种状态、属性,毛主席的《矛盾论》就是一种分析哲学。
数词:表示数量(基数词)和序数(序数词)的词。数词其实可以算作形容词,但是形容词侧重个体居多,因此给了数词空间。
量词:量词是表示数量单位的词。汉语和日语在大多数描述数量的语境下都使用“数词+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量词下面还分为“数量词”(表示可数名词数量单位的词,如“个”,“条”等),“体量词”(表示一个整体的不可数名词的数量单位的词,如“堆”),“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的词,如“下”,“次”等)。英语对不特定数目的物使用“集合名词”,如“一叠纸”(a stack of paper)中的“叠”属于集合名词。量词表达了我们对事物的基本分类,一只、一条,显然是不同属性的一个抽取。
区别词:是表示事物的特征和分类、只能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作定语、不能作谓语的词。区别词表示事物的属性,而属性往往是对立的。区别词往往是成对或成组的。例如:“男:女,雌:雄,单:双,金:银,西式:中式,阴性:阳性”等。区别词是满足大脑简单思考分类的需求,但是非此即彼看问题缺失很大。比如黑白,纯黑、纯白、白多黑少,黑多白少,等等这就4个分类了。
副词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词,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副词可分为:时间副词、频率副词、地点副词、方式副词、程度副词、疑问副词、连接副词、关系副词、表顺序的副词以及表完成的副词。也即是分析动词、形容词的属性的词。分析了名词,分析名词的属性、动作,区分属性与动作的强度于是产生副词,比如速度、速率、加速度。
介词:用在句子的名词成分之前,说明该成分与句子其它成分关系的词。介词的用法也很灵活,同一个介词可以表达多种意义,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数量介词和其他介词。老师在讲桌上领读。因此,介词呢,是一种常见的关系!
连词:连接两句话,表示其中逻辑关系的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并列连词:和、跟、与、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承接连词:则、乃、就、而、于是、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等。转折连词:却、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因果连词: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选择连词:有 或、抑、非…即、不是…就是等。假设连词:若、如果、若是、假如、假使、倘若、要是、譬如等。比较连词: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让步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连词呢,是一种带着逻辑性质的关系!
助词:助词,又称为语助词。文法术语,指的是一种词类,属于虚词,附着在其他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上,作为辅助之用。通常用于句子前、中、后,表示各种语气;或是用于语句中间,表示结构上的关系。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这些分类: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肯定语气和停顿语气。疑问语气:“吗(么)、吧、呢”或文言中的“也、者、乎、哉、与、欤、邪(耶)、为”等等。助词:情绪用词或逻辑辅助词。
叹词:表感叹的小词,通常独立成句。不少粗话都以叹词的形式独立存在。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我们常用的叹词有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哎等等。叹词(interjection)可以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应答的作用。叹词的独立性很强,它不跟其他词组合,也不充当句子成分,能独立成句,无论是在句子的前边还是在后边出现,在它的前后都有一定的停顿。叹词,则带有很大情绪的词语!
拟声词:模拟声音的小词,如“砰”“啪”等。英语中某些拟声词同时也是“表示这种声音的名词”,如“roar”既是摹仿动物的吼声的拟声词,又是名词“吼叫”。模拟声音的词汇!
我来简单汇总一下:
我们听到的有拟声词,我们发出的有叹词和助词,我们表达事物的时候要分析事物的关系,因此用到了连词、介词,我们对物体进行分析,查明其要素、属性以及各项之间的关系,因此用到了名词、动词、形容词,我们深入分析之后,以后要进行快速分类,于是区别词、数词、量词等等,而方便表达,用代词。因此,语言的使用,本质上就透着很多框架的确定,语言也深深透露着使用语言者的思考方式。以上这些词性可以看到具有以下要素、关系,也反应了人的基本视角:
时空观:时间、空间;
主体:我与外部世界的存在物;
关系:我与外部存在物的关系,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人的精神成果,即通用的代词,如美元、石油、国家等;
要素、属性分析;
动态变化结构的分析;
归类与框架的提炼等等。
这些是我们基本的分析事情的思路。例如,你要分析一个行业,比如数据库行业,研究下数据库的历史,研究下各个国家的企业,研究下用户、管理员、供应商的关系,研究下通用的术语,研究下数据库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下数据库的演进,分析矛盾,结构化这个话题找到关键点,提炼未来的发展步骤,参与实践。是不是还挺全面的?
结语
回到主话题,第一只猴子下树之后,经过了很多年,一群猴子在树上树下游玩,再之后,猴子变成了人,如果这个步骤是合理的,那么基于这个假设,我们本自具足的有:
社会性的一面(与其他猴子合作,例如语言以及背后的很多智慧);
自我性的一面(锻炼跑步耐力、自我完善、提升认知);
发明创造(认知蔓延、信息的蔓延或大脑的回路激发产生出创新)与利用工具的能力(利用工具提高效率,促进价值产生、优势沉淀)。
蛐蛐声已经很大,眼皮也开始打架,就不说了。只要读者笃定,笃定自己具备上面提到的那些潜力或能力,我就面带微笑了。笃定是一个状态,你可以一点也不笃定的忽视,也可以变为一种信仰,这完全取决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