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川先生是我唯一的老师。那年他为我讲授三晳时说:“我是自己参的,历代祖师都是自己参的,所以你也要自己参。”
这个话非常重要。如果这篇文章中有什么看不明白的,或者有什么疑惑的,请“你也要自己参”。
三晳是大智慧。
师言:“实无有法得三晳。”因为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所以很难参悟。而且三晳也没有固定的概念、固定的理,三晳的一切都是因境界而立。重要的、关键的内涵,立在当境之界限、当下之极限上。那么,根据太极立学三则,我认为有界三晳的立学三则应该是:
第一,无所立、无所不立;
第二,有所立、即立即破;
第三,当所立、当境界限。
所以千万不要说有人把老师的三晳给改了,因为这样说,也就等于是说老师讲的三晳是有法可得的。而且老师还说过:“三晳与哲学的差别,所有的哲学都有固定观念、框架、体系、方法,但是三晳没有。”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
可能有人还是会问:那为什么还要立三个概念呢?
为了方便后学者进入三晳思维的境界。
若是再深入一个层面,从立极的角度来看,三晳是立在三个极上。相对于易经的阴阳二极而言,三晳的三极更加抽象,它是无象的。现在是因人类目前的知解和知识,而暂定为生、对、变三极。所以陆老师讲三晳是生有、对有、变有。
在广西柳州的三晳研讨班上,陆老师讲了概念锁定和境界锁定。这两个锁定不是只用于应对万事万物,同样也要应对三晳自身。如果三晳有固定的概念,那么三晳即被概念锁定。被概念锁定了的三晳,就不是三晳。这是第二个要注意的问题。
参加过三晳研讨班的老学生都知道:“你有多高,三晳就有多高。”那么同理,我有多低,三晳就有多低。为了透破三晳,我曾经穷尽已知仍然无功而返。最后我怒了:一定要把三晳压扁!此念一出,“惊天动地”,一切已知,推倒重来。
参悟三晳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
之前我所认为的三晳,其实并不是老师讲的三晳,而是我自己所理解的三晳。但是,理解对于三晳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人总是被自己的所知困囿着,透破三晳首先透破的是自己的三晳。参师训也是这样,首先参的是自己。而且在没有透破三晳之前,只能认识到三晳的立的这一面。那么破立一体,至少还有一半是未知的。因此,既然是要立自己的三晳,何不立一个“门槛”低一点的呢?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都是自己对自己,何来高低?谁要是说他讲的三晳就是陆老师的三晳,那他所认识的、所言指的可能只是三晳的一些概念。这是第三个要注意的问题。
前面讲了概念锁定和境界锁定,应该还有一个锁定。这个要留到以后再讲。
陆老师在讲授三晳时,有很多内涵都没有讲,有一些只讲了一个概念名称。一方面是要靠学生自己参悟;另一方面是要根据学生的参悟水平来讲,参悟水平没到,讲了也是白讲;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能提前讲,例如四晳五晳。
太极的行入是三功九秘,理入是三界九晳。师言:“三晳为九晳的基础。你不要认为只有去掉三晳才能发现四晳、五晳。没有三晳这个基础,就不会有那六晳。九晳都隐含在三晳之中。”至于是怎么隐含的,老师没说。但是说了不少关于四晳五晳的提示。其中最为奇怪、最难以理解的是下面这一段:
“所以说将来就算谁参出四晳来,他讲了那个话,这个位置摆在那儿了,他即使没有名字,这都是对的。如果有名字而没有位置,那也错了。随着大家参悟三晳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四晳的人多起来,最后大家都已经完全懂三晳了,那就可以宣布四晳了。然后再来五晳。”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时,笑了半个晚上,没想到老师竟然还说过这个话。四晳的位置比名字更重要。真正参悟出四晳的人,应该一看就能明白。所以谁认为自己参悟出了四晳,可以用这段话来印证。提醒一下,老师讲的四晳的位置,不是下面这个图所表示的。
这个图表示了有界五个晳理的三层关系。
由此可见,老师没有直接讲明白的,也有很重要的内涵。这是第四个要注意的问题。
第五点,有人总是希望别人把参悟的结果跟他讲一讲。知识可以讲,但是智慧是自己生出来的,没法讲。能讲的是理,理还不是那个智慧。如果用本知与客知的关系来说,能明白的是本知,能理解的是客知。本知能明白但不能理解,客知能理解但不能明白。所以,客知所知的是知识,本知所显现的是智慧。
有一次我跟老师散步,他走到路边的小商店买饮料,我赶紧抢着付款,他对我说到:“谁给钱还不都一样,为什么要分你的、我的呢?”是啊,物质境界的东西都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清楚楚,精神境界的东西又怎么能分得明明白白呢?
隔壁有个小孩,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我要拿他的玩具他会很高兴地递给我。等到他长大了,我再想拿他的东西,他就会保护起来说:“我的!”
老子言:“能婴儿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