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健身房作为健身人群的聚合场所,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健身人群的流量入口?这个问题笔者思考良久,今天抛砖引玉,把自己一点肤浅的想法拿出来探讨分享下。
讲这个话题前,先推荐一本书---《定位》。《定位》作为美国营销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一部短小精悍的巨作,告诉我们一个市场营销学里的黄金定律:你的品牌定位决定了客户对你的主要认知。
所以,任何公司在开始他的创业路程之前需要花上永远不嫌多的时间打磨他的slogan,即传递给客户的品牌认知。在这个信息爆炸、产品缤纷的世界,如何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抓住客户的眼球,建立自己的品牌认知就显得格外重要。定位的优劣,决定了你占领客户心智的程度,而其价值也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大家都知道今天可乐行业有两家巨头,可乐的鼻祖可口可乐和年轻的百事可乐。而在百事可乐发展的早期,其经营一直不顺利,始终被可口可乐压制得很惨,当年甚至想以很便宜的价格卖个竞争对手,可是对手嗤之以鼻,没有要。幸好百事可乐当年的ceo学过定位理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定位:“年轻人喝的可乐”,并从品牌形象和市场宣传方面着力加入年轻和运动元素,从而一举奠定了今天的市场地位。虽然在传统可乐市场,百事可乐玩不过可乐的发明者,但是一句广告词,巧妙地借势,顺利地赢得了大份额的垂直年轻客群。
还有个例子也是脍炙人口,大家知道王老吉的口号,很简单,“怕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真的聪明,一句话省了几十亿广告费。你现在是不是一上火就要王老吉?把“凉茶=怕上火”,建立用户的心理认知,创造出新的需求,这是定位理论的最高级应用。
雕爷也是定位理论的高手,他的阿芙精油---阿芙就是精油,直接把一个品类定位掉。河狸家--上门美甲第一家。
定位很重要,也很关键。一旦定下来,后面不能更改,品牌必须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因为客户对任何一个品牌都有唯一的认知,随意修改定位和路线会使得之前的努力都白费,并导致用户的大量流失。因为用户的心智一旦建立,是很难更改的。
这里举例阿里和腾讯,阿里电商起家,却一直艳羡腾讯的社交能够占据用户大把的时间,不断尝试进军社交,可是不管是砸入重金一无所获的来往,还是目前的支付宝生活圈,都没能抢夺掉用户的社交时间。同样地,腾讯当年做的拍拍,现在也并给了京东,而微信里的京东入口,其流量也微乎其微。其实道理很简单,淘宝天猫用户是去购物的,不喜欢不习惯在那里聊天,微信QQ用户是去那聊天的,也不喜欢在那购物。这都是品牌早期的定位决定的用户认知,改变不了。
所以,到这里我们再回到今天的主题,现在的健身房是不是很好的健身人群的(或者叫高质量人群的)流量入口?笔者恐怕持谨慎偏悲观态度。很简单的道理,健身房给我的认知是去锻炼的,提供的仅仅是健身场所,我甚至不认为是个找教练的好地方,更别说周边产品的消费了。
从笔者自己和身边朋友的消费习惯来讲,除了去健身房锻炼外,我很少在健身房有其它消费,除非应急的水或者香蕉,我基本不会购买如蛋白粉、健身衣服或者其它周边产品。原因很简单,我觉得健身房卖的都贵,一瓶水健身房10块,楼下超市才5块,所以我推测其它产品也是一样的不知所云的贵。而我一般会在线上解决掉营养补剂的购买(目前并没有看到有销售品牌补剂的线下靠谱店铺),线上结合线下解决衣服装备的购买。
笔者有次与朋友交流健身房推广渠道的问题,她有次和某大型连锁健身房合作推广一款运动人群使用的高品质耳机。起初觉得定位人群够垂直,转化率应该ok,可是最后结果却是令人大跌眼镜。他们怎么做的呢,在健身房入口处放个海报,上面直接介绍产品,加个二维码,“扫我可以优惠购买XXX”。我听完觉得这个肯定没用啊,健身房门口放的gap健身服广告我基本看都不太看啊。反倒是教练、网红或者明星穿个啥有意思的gymwear我倒会去买的。所以,很多淘宝上的网红服装店都赚的钵满盆满的。
体育行业其实是个kol的市场,你看全球最大的品牌都往哪里砸钱就知道什么渠道是最有用的了。
最后,还是数据说话。这里以仅有的公开数据,深圳中航健身的数据为例。
2014年,中航商品销售收入71万,占比0.34%;2015年1-6月,商品销售收入14万,占比0.14%。基本属于忽略不计状态。我想健身房的数据应该都差不多吧。
那是不是健身房一定做不了人群的流量入口?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笔者本文讨论的都是“现在的健身房”,如果未来健身房在上述维度范畴内有了质的变化,比如什么时候不要5块钱的水卖10块,什么时候与会员的信任度能建立成熟,那说不定结论也会有所变化。
(笔者目前从事健身服务行业新业态创业,之前在知名投资银行工作,对健身行业有一些独特的视角和新鲜观点,愿意与大家探讨交流,有兴趣可加笔者微信dboy_wang,请务必备注个人背景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