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是骨架,排版是筋肉
任何一件作品的完成,最后一步往往是包装。但是包装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所谓的“庸俗化”某个东西。包装的真正目的是将一个作品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呈现出来,让它更加美观,内容更加充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包装也是对一个作品的二次塑造,能够赋予其更加丰满的形态,让人能够更加直观的去了解或是欣赏这个作品。
书籍作为一类需要追求完美的作品,最后一步便是书籍装帧设计。
但是还有书籍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里介绍到的关于书籍装帧设计知识,让我特别震惊,一本书的呈现居然可以这样玩!
书籍设计师:宁成春
宁成春是老一辈的书籍设计师,是第一批留学日本,学习书籍设计新技术和理念的设计师,见证了中国书籍设计变革与发展的历史。
作为一个不会保存东西的糙人来说,第二集二手书的奇幻漂流让我变得更加注重保护一本书,老先生的工作则让我开始意识到,我需要学会欣赏一本书。
在节目中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书籍封面装帧设计的简陋以及色调鲜明。
很多的字都是自己写上去,刻上去,很多的元素间距都需要自己测量,很多字号排版都需要一一记录下来,再将这些带有满满标记的初稿送去工厂。
这些初稿的展示让我想到了故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那种不温不火静心倾注的匠人之心,使人肃然起敬。
老先生通过《陈寅格的最后二十年》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来更加突出了对内容的再次写作。
从内容中来的设计往往谦卑内敛,不动声色,但细看之下,总能发现,设计师们原来早已把隽永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都统统锁在了那方寸之间。
这便是书籍装帧设计对书的二次写作。
独立设计师 何洁
从商业设计到与艺术家合作,开始对艺术书籍进行设计,再到最后对学术书籍的设计,与宁成春一样,何洁也认为对书籍的设计,更多的要从内容出发。
与荣荣、映里合作的《六里屯》,以个人的视角见证了城市扩建与旧房拆除的故事。
对这些摄影作品,何洁认为的则是应该把它当成一个私密的东西,做成一个盒子,将这些记忆收纳起来,而不是用一本大书来呈现。
玩了十年摄影册的装帧设计,何洁认为学术书籍的设计更具挑战性。
学术书籍是没有直观的图画来进行表达的,设计完全靠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再根据这些思想来构建起一个,更能够表达出书中精神内涵的设计。
《苦命天子》这本书的设计便是何洁最为骄傲的一本。
设计是对内容的写作,设计的能量为书籍赋予艺术的价值,这便是让何洁心动的东西。
蟹羽出版社 薄英
与宁成春、何洁不同,薄英的书籍装帧设计更为大胆,思路更加开阔。
他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中大胆的添加了大量的自然元素:陨石,灰烬,雪杉,紫檀等等。
这些都是为了让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自然感与实实在在的自然物质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样,能更好的突出书中的精神世界。
他对他的老师——张充和十分的尊敬与喜爱。为此,他对张充和的书法作品《桃花鱼》进行了设计。
对字体照相制版、对文字进行翻译、请铸字师专门打造了一个英文字体、选择纸张材料、选择书皮材料、修好手摇式印刷机、英文,中文,印章分三次印刷……
薄英作为一个美国人,对中国汉字的热爱,让人动容,他对这部作品的设计与呈现所付出的心血,更令人震惊,感叹。
他曾在中国学习书法,纂刻,这为他爱上中国文化埋下了伏笔。
他曾说,一块石头会因为刻在它身上的字而让人驻足瞻仰。他的作品,正是在诠释这样一个道理。
我也被薄英彻底的震撼到了,他做的书全是出自自己的手工,那种独一无二的感觉,那种更加珍贵的享受感,令人羡慕与敬佩。
镜头下的他,生活在美国的乡村,几个房子,做书的材料等等构成了他的心动生活。
他也让我想到了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在塔希提岛上的生活,在这个宁静的小岛上,做着自己最热爱的事情。
所以好奇的我,想看看这本《桃花鱼》得用多少钱买下来。去某宝搜索却搜不到,百度后才知道这本书一共制作了140册,所以现在估计都在各大收藏家手里。
其实,这一集的主题也为我做公众号带来了鼓励。
发在公众号的文章,文字是内容,排版,插图则是设计。好看的排版让这一篇更加的美观,读起来更加流畅,享受。
那排版也算是对内容的二次写作吧。
所以,和我文章开头提到的一样,这些“包装”是为了让有价值的东西更具美感,更加充实,更加有价值。
书,不仅是一种日用品,也是一种艺术品,恰到好处的“包装”,会让人觉得读书更有仪式感,艺术感。
毕竟,艺术这东西往往是美妙的。
好久没更新了,这是20年的第一篇更文,希望有人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