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德者,得也。起初指在物质方面有获得感,后来引申为精神方面的获得感。《说文解字》认为,德的意思是“迁,登也”。《正韵》给出的解释是: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论语》中的“德”,有多种解释,有时指分配制度引发的获得感,有时指社会发展规律,有时也指美德、德行。“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⑴千里马招人喜欢,并不是因为力量大耐力足,而是因为通晓人意,有一往无前,誓不罢休的精神。孔子经过宋国,司马桓魋害怕宋君重用孔子,派人威逼孔子离境,众弟子慌忙跑路,孔子为了稳定人心,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⑵这里的德,指的就是美德、德行。
孔子说:“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⑶又说:“中庸所造就的获得感,应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很久没享受这种获得感了。” ⑷子张问如何提高德行,孔子说:“以客观地认识事物、说话算数为主,让更多的人受益,就是提高德行。”⑸樊迟请教如何提高德行,孔子说:“先做事情,后得好处,不就是提高德行吗?” ⑹综合这些说法,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客观公正,求同存异,以各方的共同利益为目标,搭建平台,共同发展,让各方在物质、精神等方面拥有获得感,进而让大家对共同体平台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就是所谓中庸之道,也是最高的美德、德行。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推崇“先做事情,后得好处”,而不是“只做事情,不得好处”。显然,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各国各民族共生共赢共进,才能赢得世界各国的拥戴。
孔子眼中的德行,还包括许多单方面的优点。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⑺能够克服恶劣环境,就是一种美德。“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⑻贫无怨是美德,富不骄也是美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⑼谦虚退让,成就他人,也是一种美德。南宫适说:“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赞叹南宫适“崇尚德行”⑽。因此,有真知灼见也是一种美德。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⑾在孔子眼里,德介于道与仁之间,位于道之下,仁之上,指向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⑿执政者要以人民大众的获得感为指向,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执政者才会向北极星一样,被众星环绕拱卫。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人皆有私欲,个人私欲往往主宰着执政者的思想言行,许多执政者为了满足私欲,背弃了人民大众的公共利益。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⒀相比而言,若有似无的“德”远远不及眼前的“大漂亮”实在动人有吸引力,所以,色不迷人人自迷,执政者经常为博得美人一笑,误了江山社稷。
儒家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凡立德者,必有立功立言的本领,是否立功要看机遇,无论如何,立德者必有真知灼见。所以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⒁反过来看,能够立言,说出道理来的,却未必能够真正做到。正因为如此,孔子把弟子分成“德行、言语(外交)、政事、文学”四科⒂,其中,文学科最低。
【注释】⑴见《论语》14.33。原文是: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千里马,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⑵见《论语》7.23。
⑶见《论语》15.4。原文是: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⑷见《论语》6.29。原文是: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⑸见《论语》12.10。原文是: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⑹见《论语》12.21。原文是: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⑺见《论语》9.28。原文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每年的冬天,才能看出松柏很晚才凋零的。”
⑻见《论语》14.10。原文是: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参考译文:孔子说:“贫困而不抱怨很困难,富有而不傲慢却容易。”
⑼见《论语》8.1。原文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参考译文: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三儿子。季历的两个哥哥的品德高尚。大哥泰伯主动放弃继承权:一是以给父亲治病为理由,到吴越采药;二是父亲去世不回家奔丧;三是丧事办完后,就断发纹身,自毁形象。泰伯这样做,二弟仲雍也放弃继承权,所以季历就成为新的君主。可以说,周朝八百多年的江山,是让贤让出来的。孔子说:泰伯这个人,那可以说是最高德行了啊。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三次让出国君的位置。泰伯做到了“大德无德”,老百姓找不到任何实实在在的事情来称赞他。”
⑽见《论语》14.5。原文是: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⑾见《论语》7.6。
⑿见《论语》2.1。
⒀见《论语》9.18。
⒁见《论语》14.4。原文是: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必有警句哲理,讲警句哲理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者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⒂见《论语》11.3。原文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