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可以说像不存在没有神祇的社会一样,也不存在没有谣言的社会”--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弗朗索瓦丝·勒莫
谣言让我们远离真相,步入陷阱。
谣言在真实和虚假之间徘徊,让人捉摸不定。
谣言止于智者,在当下和平的年代,不信谣不传谣成了社会美德,大家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谣言的社会里。
谣言必定是有意的且是恶意的
谣言一定是有人故意造谣,通过捏造事实来达到攻击的目的。
如果只是大众无意识地以讹传讹,则可能是流言。
不是所有的流言都是恶意,也可能来自善意,而谣言必定是恶意。
比如江苏盐城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据统计结果显示,盐城高考倒数第一。
这时候就有人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看法”,盐城高考这么差,都是因为老师收礼,私自开补习班。
后来此人被派出所找到,经过批评教育,承认自己是在传播谣言,因为他拿不出实质性的证据出来。
谣言给谣言中的当事人造成了不良影响,也给有关部门带来了不良影响。
却不说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考量目标,也不谈总有人要当倒数第一为什么不能盐城,这次成绩下来后,当地教育局肯定会做出相应处理。
一年倒数第一不可怕,可能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其他人比自己更努力。
如果连续多年倒数第一,普通群众也应该摆事实,把数据贴出来,其他的,只是个人臆测的话一句都不需要讲,就已经可以对当事人或部门形成压力,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人该做的事。
造谣者是否在说谎
造谣者是否在说谎?
答案是,不。
谣言和谎言很像,都是内容与事实不符的。
但“谎言的目的是为了掩盖真相,谣言的目的是为了制造一个‘真相’”。(苏萍,《谣言与近代教案》,2001,P5)
盐城老师收礼的造谣者,就是在刻意制造一个事实,这是“事实”是:盐城这个地方,老师收礼蔚然成风,师德败坏,而且这是导致这次高考倒数第一的主要原因。
造谣者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且如造谣者这么想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的真实意图,可能只是反感个别老师收礼,而没有仔细去想,这是不是考试成绩倒数第一的主要原因。
正常人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遇到问题,应该先收集相关的信息,找到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而造谣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凭个人主观臆测,就将考试成绩差归咎于老师收礼,这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是让心怀不轨的谣言传播者机会,他们肆无忌惮地传播,只是因为这话不是自己说的,而是“有人说的”。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研究员姜胜宏在《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一书中写到:
“有人说”通常就成为人们传播谣言时的开场白,人们不再为此背上任何心理包袱和社会责任,不需去证实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这种没有明确主体的“有人”是模糊的,完全不可辩驳的。
谣言竟然还有积极的一面?
现代社会人,不信谣不传谣是最基本的素质。
但当谣言被澄清或者自行消散后,我们不应停止脚步,而是要继续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人造谣,捏造这样的事实?
姜胜宏还在上面提到的书里说:
有些网络谣言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矛盾,或是社会某些畸形状态的一种阐述,某种程度上具有缓解整个社会压力的作用。此外,在很多灾难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多的是源自社会公众对未知信息的焦虑。可以说,它是认知失调后的一种自我调整手段。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积极的角度去看谣言,谣言虽然不是事实,但反映了群众心里隐藏的焦虑。
拿老师收礼这件事说,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学生考试成绩差是老师收礼造成的?
群众心里的焦虑可能是:
- 现在房价高,生活开销大,老师收礼、私下开辅导班,给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心理压力
- 贫富差距问题,有钱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同在一个班级,在争夺老师对孩子的注意力方面,有钱人更有优势,这让穷人感到不适和绝望
- 其实群众并不关心成绩差是不是老师收礼造成的,他们希望有关部门做出点什么,让送礼的风气得到一些缓解
谣言也是一个反应社会大众心理的窗口,虽然不是事实,但百姓所焦虑的,也应当被重视。
拿作者的话来说:
我们对网络谣言的理解应更多元化,既要看到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也要正视网络谣言可能具有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