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有两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长达30年的母婴关系实验。他们招募了100多位即将生产的母亲,对她们以及她们的孩子进行观察和研究,最终有76个人坚持做完了这个实验。
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跟踪记录,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孩子的核心人格基本在3岁以前就已成型。父母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养育方式是否恰当,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以及他们成年后的社会生活起到巨大的影响。
儿童精神分析研究领域的先驱梅兰妮·克莱茵甚至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4~6个月,他的核心人格就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架构。
由此可见,早期婴幼儿抚养方式的重要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很多父母对此都大大低估了。
《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到,参加母婴关系实验的孩子的成长经历,他们的爱与痛,快乐与悲伤;同时也能够看到,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
这本书告诉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通过模仿、吸收和内化,来习得父母各种不同的品质,父母的行为、情绪、防御机制和整体的风格,都会成为一个孩子人格的基石。可以说,一个孩子所接受的早期教育,会影响他的一生。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分别是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他们都是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都在旧金山加州大学医学院任教,都主要从事母婴关系、儿童发展以及儿童精神病学的长期研究。
一、“成功儿童”的父母,具备哪些特征?
经过追踪研究,在参加实验的76个人当中,有7个人过着健康充实的生活。
他们的父母是在童年早期教育中做的最好的那类父母。30年之后,他们也是这群孩子中生活的最好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好”,并不仅仅是指外在的条件,比如说富有或者出名,而是内在的丰盈和幸福。
他们懂得如何生活,如何积极地应对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他们乐观开朗,风度翩翩,自信独立。这些优秀的品质使得他们的工作稳定成功,婚姻幸福,人际关系融洽。
那么这些被描述为“表现好”的、成功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怎么进行早期教育的呢?培养出“成功儿童”的父母,有没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呢?
我们可以从书中列举的一个真实故事中去寻找答案。
尼克是一个成功的经济学教授。
他的母亲是一个充满爱、充满快乐和活力的女人。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母亲坚持用母乳喂养,对他总是温柔、亲切,并努力地逗他笑。
当他能爬的时候,母亲和父亲会尽可能地、积极地陪他玩耍。
在他一岁的时候,他被查出肾脏异常。父母对他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他这只是一个“例行检查”,以保护他免受焦虑的影响。
在他三岁的时候,他不小心走丢了,母亲在找到他之后,并没有歇斯底里地对他大吼大叫,而是充满温情地把他抱回了家。
当父母意识到尼克的“高智商”之后,他们也没有催促尼克上各种各样的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以免妨碍他的社交发展。
尼克的父母乐于对孩子付出,但同时他们也注重培养孩子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当孩子不守规矩的时候,他们会通过讲道理和约束来制止他,有时候也会对他做出一些轻微的惩罚。
尼克父母的教育观跟传统的父母有些许不同,他们认为孩子的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
父母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应该是被爱的感觉,以及自己在家里很安全的感觉。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变幻莫测,家里的事情都不会任意变化,反复无常。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支持永远都在那里,不减不灭。
从众多真实的研究案例中,作者得出一个结论,想要培养出“发展良好”的孩子,父母需要具备的品质包括:
1、对孩子有信心
2、乐观
3、镇静,有反省意识
4、充足的爱和温柔
5、理解孩子的感受,能够与孩子共情
6、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表示肯定和骄傲
7、对子女的独立性感到愉悦
8、给孩子树立基本的纪律和规则
9、母亲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7个成功的孩子,也仍然会存在心理冲突,也会有人格中未充分发展的部分,但是早期受到的良好教育,使得他们的人格基本稳定,不至于被厄运“连根拔起”。
二、什么样的父母会培养出“发展受阻”的孩子?
相比“发展良好”的孩子,“发展受阻”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发展受阻”的孩子主要有两种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痛苦,一种是把痛苦外化,就是把内心的痛苦向外部世界宣泄出来,往往表现为某种问题行为,比如说极度的焦躁不安、过度的活跃或者挑衅、行为涣散等等。
另外一种就是把痛苦内化,使劲压抑自己内心的情绪和痛苦,往往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这些情绪长期积压在心里后,会慢慢变成神经症的“温床”。
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弗朗克还是一个婴儿的时候,母亲就像一个木头人一样,显得很冷酷,有些心不在焉。
在抱他的时候,很少会显现笑容;在给他喂食的时候,也很少和他进行互动。
在他安静的时候,母亲总是打扰他,让他变得很紧张;当弗朗克哭的时候,母亲也不知道如何安抚他。
到弗朗克三岁的时候,他已经显现出有多动症的症状,他很难维持注意力。
由于父母表现得情感淡漠,不能与他建立连接,所以他对人际交往变得很抵触。
他试图通过“多动”来引起父母对他的注意,但多半以失望告终。
当他不听话的时候,他的父母还会打他的屁股,有时候一天会打他好几次。
在之后的几年,弗朗克将痛苦内化,压抑着对父母的敌意和愤怒。见他变得越来越“顺从”,在他7岁的时候,他打屁股的次数减少到了每周一次。
在他18岁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沉静、清醒和自控,让研究人员感到吃惊,因为他小时候是那么的焦躁不安。
但是,他说他自己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他内心有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和无力感,这说明他内心的抑郁仍在以一种“别人看不见的方式”在累积。
弗朗克30岁的时候,整个人看起来无精打采。
他的心理测试显示,他“用友善来压抑攻击性”的防御机制已经成型,他还显现出一定的强迫症症状,比如,离家后经常三番两次回家检查是否关灯。
他说,小时候母亲经常让他一个人呆在家里,从上学时开始父母就没有抱过他;他会经常做噩梦,对自杀也很有兴趣,但他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发展良好”的孩子和“发展受阻”的孩子,所遇到的父母是不一样的。
作者指出,阻碍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父母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父母跟孩子不能建立连接
2、父母不能跟孩子一起玩耍,喜欢对孩子指手画脚,过度控制或过度抑制孩子
3、把自己的期待和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并且否认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操控孩子”
4、口是心非,父母所说的和所做的完全不一致
5、父母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前面,把孩子的需要放在后面
6、体罚孩子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里曾说过:“孩子要学会如何控制本能,听从本能的、绝对的、没有限制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教育的功能就是压抑,禁止和抑制,但是通过分析我们懂得,对本能的压抑蕴含着神经症的危险。”
不管是痛苦内化,还是痛苦外化,都是强大防御的残留,这些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永久性的人格特质。
三、意料之外的发现
在这个实验当中,作者发现,有8个人发展不如预期。
在这组人当中,有几个人的父亲,是属于最好的那类父亲。而他们的母亲,也都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照顾。
但为什么成年后,他们反而显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症状?
这是不是说,即便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早期教育,那么也不能保证他一定会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成年人?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有些孩子他们虽然都有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生活遭遇了重大的创伤或者逆境,使得他们成年后的结果并不理想。
这些重大的创伤或者逆境包括,见证死亡、失去朋友、父母离异、遭受病痛,或者是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复杂影响,比如说父母的争吵、弟弟或者妹妹的“争宠”、被父母照顾地“过好”、在学校被同伴嘲笑和疏离等等。
可见,生活中的创伤、逆境以及家庭或学校环境的混乱,会威胁到儿童与父母长期建立起来的安全依恋关系。
与此相反,这组实验中也有一些孩子超出了心理学家的预期。
他们的父母在早期教育中都做的不够好,但是在成年后,他们的个人生活却都出乎意料地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并且没有表现出不良的心理症状。
经过分析,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尽管他们处在一种非常不利的早期教育中,但是他们依然从“有问题的父母”身上,发现并内化了一些特定的优点。
比如说,一个孩子他有一个患躁郁症的母亲,一个自恋的父亲。
他的父母不懂得怎么“正确地”去养育一个孩子,但这个孩子选择性地吸收了父母各自的优点。
母亲虽然患躁郁症,但她教会了这个孩子自我约束;父亲虽然自恋,但却让孩子感受到活力和热情。
值得指出的是,这9个“发展超出预期”的孩子,都没有被父母虐待。而那些真正遭受了家庭虐待,被严重忽视或者拒绝的孩子,在成年后都表现出明显的心理症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婴儿期的养育方式,儿童期的家庭经验以及18岁之前的创伤经历,都会对一个人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我们需要指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越早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仍然会越大。
温尼科特提出过举世闻名的“足够好的妈妈”这个说法,但是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不是天生的,父母也需要学习和成长,对孩子的照顾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像尼克的父母那样,只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让他感觉到“在家里是安全的、是被接纳的”,作为父母来讲,或许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