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个热门话题,总理都发话了,国企也跟风了。那么互联网+是怎么个加法呢或者我们更期待的是魔法。
可能很多人会有很多说法,尤其是当这个是热门话题,不管是技术流还是扯淡流。不过今天我们只看一个维度,那就是成本结构。
互联网真正开始让传统行业人士痛苦的是电商。打击的纬度就一个,价钱。号称不需要为商业地产买单,所以可以便宜。这个点,到今天还是很流行的。虽然事实上买流量都快要成无底洞了。
但,是的,互联网的连接可以改变成本结构。目前的电商把实体店铺成本变成了流量成本。看起来似乎没什么本质变化。可是,如果你往细处看,这个成本结构的变化,要求你更加专注于流量的来源,以及数据对场景的捕捉。这也是,电商更进一步发现的动力。
所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电商模式,比如C2B,场景化(生活中各种时刻和场合)。整个重点不仅仅在于分销渠道的变化,也在于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提升。
对于供应成本变化最大的来自于共享经济。什么是共享经济,有些人可能不了解,但是说最近老抢头条的UBER,你可能就知道了,它是和代表。以至于很多人谈及其他方面的共享经济,都说是UBER of X。
共享经济对供应成本结构的改变
既然提到了UBER。那就看看UBER是怎么做的。UBER创始人在没叫到出租车的时候想说好多人有车空闲着,要是能过来载他,给点报酬也是应该的。于是,他们开始试验,然后就开始了UBER之旅。其实看的也没什么高明。看下,我们这私人载客的加一个人接电话,然后调度也没什么。当然开始是一样的,不过后面加上更大的数据分析就展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了,我们或者就老差这一步吧。
好,还是看看UBER的供应是怎么来的。首先,盈余。也就是,现在有车子有司机,但没有被用起来。由此,第二点,盈余本身有固定成本,如果可以通过增加一点可变成本,获得大于新增成本的收入,那就是获利。第三点,对于已经购入车辆的人,购车是沉没成本,要不回来了,所以这部分固定成本但是影响不深,一般损耗的折旧也没有那么大。因此,整个成本结构一下和出租车系统不一样了。是一个更加有弹性的系统,没有那么多的固定成本。出租车或者租车系统可以通过金融租赁方案来实现启动,可是成本还是要比这个更重。另外,UBER一开始还有红利,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购车成本作为沉没成本的处理。
对于多数人,盈余部分可以多获得盈利,那么多的就是多的。
当然,当UBER变得比开出租划算时候。有些人会开始专职来做。这时候UBER也会通过金融方案来添加自己的运力。
不过不管UBER是否走到这一步,一开始建立在连接盈余供应市场的成本结构优势,可以更好的专注于拓展和激发需求。
这一点,我们再看看,AIRBNB另一家有代表性的共享经济公司。虽然一样到后面会有专门做这个生意的。但是开拓了品类,也就意味着连接了新需求。
空余的房子,可以用来出租并获得收入挺好的。以至于,美国哈出现一家公司,帮你短租。一条龙服务。
你和家人要出去度假一周,很他们说下,把钥匙给他们。他们接手,然后布置放假,租出去。你回来,他们把钥匙给你,你有钱赚,家里还是你出去的摆设,除了可能更整洁。你还有收入。他们会收取管理费,然后剩下的给你。如果,期间木有租出去,你也不需要给钱。
这个呢,对于车子也有。针对经常坐飞机外出的人,来到机场边的租车公司,钥匙给他们,他们帮你洗车,然后租出去。租金扣除管理费,归你。如果,期间没有租出去,你就算是省了停车费,还获得一次洗车服务。
当然,以上例子都涉及到了保险。也算是成本的一部分。不过随着数据越来越充实,会越来越低的,这部分。
当然,你可能要问,是不是互联网+就是要共享经济。我觉得共享经济是对目前资源利用效率的一次解构。到底还是会产生新的平衡,这个平衡无所谓是否叫共享经济。这是一场依靠互联网技术开始的新的分工。而这个分工的核心除了连接,就是数据。互联网+第一个要起作用的就是数据化供应和需求的场景。
场景数据化加速供应匹配和流动,降低成本
一如马云一直念叨的要把IT变DT。这个D就是data数据。就像男人们很想知道仰慕的女孩也什么心思,我们当然也很想知道客户们是什么心思。如此就能更好的完成供应,并且减少供应成本。
就像开头说到的,C2B。也就是客户定制,并且可以形成预售,这样的好处是交钱了生产上的浪费和减少了库存中间环节。对于服务行业,则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并做客户想要的服务。
当然,我们或许要问那个快马和车子的问题。这个提出的要求就是大数据要解决的。也就是说要能更加准确的看到真正的需求。
有人讨论说为什么美国没有什么互联网+一说。一个原因是,美国互联网和各行业之间效率差距没有国内那么明显。这个有历史原因。以前靠贸易,信息差就可以有很大红利。但是现在没有了。这一点又恰恰是互联网带来的。但是,发现到今天,互联网嵌入到生活的给场景,也包括要嵌入到工作和生产的各环节。得到的数据会是供应链的各个部分。
当丰田开始搞零库存时,通过划定地里范围完成各种配合。可以说,对今天的互联网+运动仍有很大启示。其要意就在于捋顺和加入材料和成本的流通。
用互联网+的方法,其实很关键是数据化。对于流转的物品,各种感应和通讯技术是关键。简单的扫码可能是不能满足,因为不够自动化。
还回到UBER例子,UBER最大的武器在于地图上标出所有出行相关的需求。并把获得的供应匹配上去。当然还调用了背负道德争议的动态定价系统。不过关键的所在还在于构建供需可视化,既可以匹配需求,还能算出行车的速度和各区域的路况。这就是数据化场景的好处。当然,获得交通数据的不仅是自己的车辆。UBER就想拿这个和政府修好。真要能准确把我这些数据,能解决的不仅仅是堵车问题,其实UBER备受争议的动态定价也会趋于平衡。据UBER说纽约运行这些年来就木有什么加价的啦。
所有这种出行的场景数据对于服务最关键的就在于时间成本。这个又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成本(中间空挡时间影响服务数量)。这个对于所有到门服务尤其明显,而到门服务又是重要的服务场景,O2O很大的一块。想想都还有个UBER+的概念了都。
数据化不仅可以好感知场景也可以构建场景。当然从成本上说,流畅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资源服务到更多的需求。
分销和服务的故事
由于受到了电商低价打击的影响,好多行业都在和客户接触点上下功夫。而一样觉得没有销售就没有利润。把东西卖出去才是硬道理。
说到微商,有些人就兴奋了。不去说妖魔鬼道,我们说一个概念,那就是人人代理,也就是去大中心化。为什么说是去大中心化呢?因为要有无数小节点或中心。
说到这个,现在还很多号称做直销的让你囤货。而短期好多做所谓微商的也靠发展下线囤货。这是一个铺货和走量的手段。跟之前批发上要你拿得多才有批发价有相似之处。可是,很多把这个设计成了连环套,处多也要入多,没个头。针对这点,一些品牌商只好宣称卖不完可以退了。
当然,另外一种做法就是直接代理,每个人靠吆喝,卖东西,厂家直接发货。这个短期内量能上不去的原因,在于少了一份压迫。
当然不是只有电商和微商的说法和做法。重点的意义在于连接。而这个连接点当然也不限于个人。公司和各种机构也一张需要连接。这个当然包括了现在正风头的各种B2B的生意,如钢铁,塑料,化工等等。
人人代理,意味着每个人可以去影响身边的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态度。这个也是热门的参与感。
不过对我分销来说是参与而不仅是参与感。人人代理的进一步就是人人快递。对整个分销和服务的成本就又有更多的影响。
当然就像一开始说的要有很多小中心,那是因为实际上人人都可以代理和分销不代表真的就能有效,所以是没有办法完全去中心化的,只是颗粒度不一样了。
互联网对原有成本结构的改变是很大的。但是这一切的发生需要在对降维的理解上。就是尽量减少成本的复杂性,从而建立相对优势。
人和组织的因素
人永远是最重要的。自由连接的时代,员工是你的盟友。要知道,早已没有天长地久。互联网+下的公司操作系统更像是一个平台。
有人喜欢把员工看做是资产还是负债。就是算一个人产出是否大于收入。实际上这笔账很难算清楚。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团队存在,需要的并非个体的简单衡量。
很多老板巴不得,每个员工就是一个严格执行的机器人。执行力在很多老板眼里就是指东不往西,错了就错了。这个很理想。可是,关键在于真错了的时候,遭殃的先是员工。以前,在一家公司,要大家做奋斗者,要奉献,我很不喜欢。我觉得奋斗是要的,但是奉献是要要给钱的。公司不是家,而是一支一起做事赚钱的团队。
还有很多老板竟然骂谷歌等硅谷公司,说他们带坏了员工。这么说的人,多少酸葡萄。可是,真要这么去恨,麻烦就大大的。因为,背后是不同时代的用人思维。哪怕你觉得自己是做软件的做互联网的,这都是问题。
一个可以开启更加自由连接的时代是没有回头路的。带着过往产业经验来转型很容易陷入误解,过往成功反成羁绊。
人力成本的变化很大受组织设计和运作的影响。这一点对于你对接互联网的部分尤为如此。
接入外界大脑,可能像UBER那样获得可变成本弹性。这个当然没有那么容易做。而,最现实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激活内部的组织结构,尤其是权力结构。
最大成本在于没有发挥你的人的效能。而,更有陷阱的是请了一帮夸夸其谈的所谓老师。
有老板号称投多少钱要怎么做互联网,可是到头来还是自己用老经验做。所有请来的人还是只能执行,哪怕是错的。结果可想而知。新的人员应该是盟友,不是工具。一切伪合伙人制度都是老板的自嗨。
小结
马化腾说互联网如水电,这是生产和生活离不开的。就像,当初蒸汽机开始用于生产,规模生产才真正到来,才有了规模经济。工业品的成本结构就发生了变化。如今也是如此,当互联网深入各个行业,成本结构也会发生不小改变。
时髦的降维打击,从成本角度看,改变原有的成本结构可以出奇。改变的当然就是成本的纬度,聚焦可以获得优势的部分。
化整为零的是成本,而化零为整的是供应和需求。当然,这里零不是没有,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