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雨夏晨
1.
我渐渐开始对抄袭有概念时,是在我大一,那一年我刚刚进入校记者团学习如何编辑校报,每半个月都要上交一些采访稿和一两篇文艺稿,带我们做校报的指导老师还会不定时给学生开会。
记得很清晰,老师第一次开会就是和我们强调所有稿件一律原创,严禁抄袭,写得不好没有关系,可以慢慢来。发现抄袭者,一律自动视为退团。
后来,大二我正式成为一名校报编辑,前期会需要修改大量的学弟学妹们发来的稿件。
以前我不太信指导老师说的,改稿子比自己重新写一篇文章还要繁琐和困难,尤其还是他人稿件,因为你可能握不准它的思想和真正想要倾诉的情感,你没有那些经历。
不过,你也可能会一眼望出它的措辞不当和各种错误。
某天,和我一起坐在社团改稿的同伴说,你知道吗?我要疯了,帮学弟改了半天的话题稿子,结果它竟然全是搬的百度上的。
我看了看word上作者标注的名字,摇了摇头表示不敢相信,因为我知道的这个小孩各方面都很优秀。甚至可以用出类拔萃来形容他,在各种社团之间来回跑动,会拍视频、能摄影、会做采访,见过不少场面和世面。
同伴说,正因为他确实能写,能力很强,所以才没有太过怀疑。你看,只几个原文的字放到网上检测,全篇复制,他什么都没做修饰。
我同她开了个玩笑说,要是真出现在校报上,校报再分发到各级学院被查出来,老师知道了非打死咱们不可。
同伴也无可奈何的说,幸好我发现得早。
那时候我就明白,一个人再用心、防备看的稿件,还是会避免不了抄袭这类事件发生,不仅局限于网络上各类作品的侵权,连我们身边,也大有人在。
2.
过去老师也和我们说一开始不会写作可以先试着模仿,模仿以后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在我看来,很有可能埋藏着不少弊端。
因为我不知道某种形式上刻意的模仿会不会使我们成为一种依赖,你可能会把它当作写作的致胜法则,肆意妄为,甚至有些人会把他当成盈利吸粉的一种手段。
昨天,我在简书里看到一篇被推至在手机醒目位置的文章,浏览量正逐步攀升。不知道是不是太凑巧的缘故,这篇被推荐的文让我在简书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点开自己最近观看的历史记录,它正是我前一天在简书优质作品里看到的一篇文章,而那篇文章却是两年前浏览量几十万加的文,大概是因为标题名仅一字之差,所以自己才分外熟悉。
我抱着谨慎的态度认真研究对比了两篇文章,得出结论:恩,作者并没有抄袭。但没有抄袭并不意味着作者没有抄袭。
简单分析一下:一方面,被推荐作者的文章结构和优质文章结构一致;另一方面,将内容案例修改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甚至夸大。其次,文章和两年前优质文的经历有很大雷同,在内容中更多次引用优质文章的句子,含有复制段落的成分。最后,以上文章的完成是在不少删减和倒序前提下完成的。
我有点觉得悲凉,因为作者确实很胆大厉害,用相差无几的标题名,就算被人发觉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说,大不了对比啊。确实,该作者这很难被定义成抄袭。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词,叫做“洗文”,就是把别人的原创文章改头换面,换一些语句就成自己的原创。也许,该作者做到了,而且很用心的在做。
我点开文章投诉页面,最终在选择举报类型时犹豫了。一方面,理智告诉我这真是一个很不友好的行为,这又不是你的文章,你气什么?而且,你觉得你这样做坏事好吗?另一方面,我开始怀疑和反省自身,是不是自己写作不够优秀想要发泄什么,许这就是你的嫉妒心在作祟。
我不知道是不是写作赋予我看待问题的严谨和深入思考的特性,我开始真正在意起文章维权和被侵权的问题。试想,如果你自己都不在乎你的作品,那是不是意味着别人更能够随意践踏你的文字。
就好像维权这种事情只有曾经被侵权的人才会有同感。
我曾经有过,可我从不敢去正视,就好像那时的我总认为自己写作平平,何德何能还有被别人侵权的“荣幸”。
3.
卡勒德·胡赛尼在他的作品《追风筝的人》里说过一句让我感触很深的一句话:“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那你知不知道,当你无意识的、亦或有心的抄袭,你窃取了别人获得认可的权利。
我看到过很多写作者,有些作者的文陪我们趟过一整个青春。后来有一天,你发现,网络上对这类人有了不少的抨击:谁的作品侵权,谁篡改了谁的文,谁的文又出现在谁的文里。
有些不明所以的吃瓜者往往强加给作者的是审视和唾弃的目光,却唯独忘了去了解真相,忘了时间本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今,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创作,都强调一个版权化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出现,企业商标版权,文学创作版权,影视戏剧改编版权…
好像哪里都会折射出四个词:侵权必究。
可总有些人就喜欢以身试法,有些人就喜欢欺负你的软弱和不谙世事的模样。
我想试问,盗取他人劳动知识和成果真的会让你的内心感到满足吗?得到风暴一时的点击量,旁人的钦羡和赞美?还是你觉得那本身就无伤大雅的小事,顺便也在满足着你的虚荣。
古言云:不告而取谓之窃。
事实上,这类偷窃者着实也是可悲的,他们永远只能等待,等待着写作者的施舍,再去机械的复制,他们成为不了和写作者一样的人,因为决定一个人能站多高、走多远的,是作者的思想高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