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一条代码
print()函数由两部分构成:
指令:print()
指令执行的对象:在print后面里的括号
print()函数的用法有几种
不带引号
搭配单引号
搭配双引号
搭配三引号
注意:Python中所有的符号都是在英文状态下的
print(520)
工作原理:1、我们向计算机发出指令:“打印520”;2、Python把这行代码编译成计算机能听懂的机器语言;3、计算机做出相应的执行4、最后把打印记过呈现在我们面前。
很明显,你会发现,在print(‘千寻’)里,多了一对单引号。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单引号是干啥用的?为什么打印汉字的时候要加上单引号呢?
这是因为计算机脑回路比较特别:只能理解数字,确读不懂文字。因为数学和数学运算都是标准化的、有固定格式的、而文字确千变万化。
如果你直接让计算机print(千寻),它会报错:“这两个字什么意思,没有定义清楚,不懂唉…”
当括号里面有引号的时候,就相当于告诉计算机——你不需要执行多余的操作,我输入什么,你就打印什么。“引号里面的内容可以是任意内容”
有的时候单引号和双引号可能会同时出现,比如print(“Let’s play”)
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区分哪个引号属于print()函数结构,哪个引号是属于你要让计算机打印的内容,可别混淆了。
我们观察上面的代码,发现多了一些带有“#”的语句,他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单行注释符号,用于解释单行代码,比如[#括号内是单引号情况],用来解释说明代码[print(‘一起玩吧’)]。#号后面的任何数据在代码运行阶段不会被输出。
在print()函数中,引里的内容不一定非是文字,还可以是英文和数字。
在函数里面没有引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放入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内容,如数字或数学运算。
此时print()函数会让计算机尝试“读懂”括号里的内容并打印最终结果。
在代码框输入下列代码的话,print(1+1),计算机会在终端输出什么结果?
计算机会直接打印出运算结果“2”,这就是计算机“读懂”内容的表现。
在print内部使用三引号’’’(连续输入三个单引号)来实现跨行输入
其实还有第二种方法,使用转义字符,像这样
print(‘我愿意留在汤婆婆的澡堂里工作两年,\n如果我违背工作内容的话,\n将在这个世界变成一头猪。’)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行代码:
name=‘千寻’
这就是一个常见的“给变量赋值”的动作。在这里,name就是一个变量,这行代码的意思,就是把“千寻”这两个字【赋值】给了“name”这个【变量】。
这就好比,为了让千寻在日后能在计算机中更方便地找到她的名字,我们帮她把名字收纳进了一个小盒子里,并在这个盒子上贴了个叫“name”的标签。
这个“盒子”在Python中被称为变量,你可以在这个“盒子”里放任何你想放的内容。
而这个往盒子里装东西的过程,在代码的魔法世界被称为【赋值】。
终端上出现的结果是不是【小千】?可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对“name”这个变量第一次的赋值不是【‘千寻’】吗?为什么打印的结果是第二次的赋值呢?
这就涉及到了变量的特点:变量之所以称为变量,是因为它保存的数据是可以随意变化的。
在我们上面的案例中,第一行代码:name='千寻’表达的意思是:把千寻这个名字放到name这个变量“盒子”中。
由于,计算机是一行行自上而下执行代码的,所以当运行到第二行代码name='小千’时,变量“name”里存储的【‘千寻’】就被替换成了【‘小千’】。
所以,当运行到第三行print(name)时,我们打印出的结果,就自然而然的是小千了。
比如说,如果信息是姓名,那么变量可以命名为name;如果信息是数字,那么变量名则应该叫做number。
很多新手在刚入门的时候会习惯给变量命名为a、b、c等英文字母。这样的变量名会让你无法从诸多信息中分辨出变量里装的东西是什么,这无异于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叫做“张小红”、“王小明”,一下就淹没于茫茫人海之中了。
除了变量命名之外,还要注意的是:在代码世界中,赋值符号=不是左边等于右边的意思。仅仅表示赋值动作:把右边的内容放到了左边的盒子中。
代表左右两边相等的符号,是比较运算符==,虽然他俩长得像,但代表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可千万不要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