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阅读了一篇南风窗的文章:《入境游扩大开放,春天来了》,主要内容是探讨近些年的国际游客来华旅游情况的种种变化。这主题刚好是前不久五一假期前往港澳地区游玩时,我和我的旅行搭子有感而发探讨过的话题。
文章总结了当下国际友人来中国入境游的几个痛点:支付方式不适应;语言障碍;网络不够开放。而这些也恰好正是这次港澳游我和朋友小小体验到的一些不便之处。我们曾好几次站在香港的街头对小店的纪念品和特色美食心动不已,但只支持现金的支付方式让我们这些习惯了身上不带一分的内地人只能割爱;当地人见面只说粤语或英语,让我们甚至有了些开口羞怯的感觉,从而让游玩体验稍有折扣。
这样的时刻多了,我们就多次半开玩笑地发出了“真是落后的地方”的感慨,什么事情都总是不如自己习惯的好。但想想这其实是出境游的一个吸引人的方面,这些细节差异让人沉浸在另一种文化生活环境下,在克服小困难的过程中也让人更增长了见识和经验,达到“行万里路”在成长意义上的目的。
况且,我们概念里的“方便”,在习惯另一种方式的人看来有别的问题:比如微信支付宝绑定信用卡的方式,原本足以解决国际游客的支付问题,但习惯现金的游客却担忧绑定线上付款软件的个人信息泄露——从过往案例看可能并非杞人忧天。再比如境内境外的网络环境不通畅,许多国际通用的社交软件在内地无法使用,换位试想一下,内地游客去了一个地区却无法使用微博微信,自然也是让人倍感不便的了。
往大了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跨文化交流的基本信则。作为东道主,要为来客尽可能提供便利的服务,降低游玩的门槛,吸引更多的游客;作为出境游的游客,也要调整心理预期,做好“入乡随俗”的准备,毕竟出境游的一大重点就是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环境,若是事事展开都如熟悉的方式,方便的同时,可能也少了些陌生感带来的沉浸感和独特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