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打卡扇贝阅读,今天点进小组意外发现组长大人一篇感人的号召令,全文如下:
“zeushai 小组:30而立-->乌镇
很抱歉,回首自己离开乌镇的日子,居然已经有将近一年了。这一年来让大家几乎放弃希望,让小组慢慢寂寂无名,我尸位素餐,难辞其咎,这其间的故事,一言难尽。
我始终记得建立小组是在2015年,胡。是的,那是我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时光,家人罹患重病,不久于人世,工作上刚刚有些起色却不得不为了家庭饮恨请辞,回到家乡后的求职之路坎坷多难,30岁的时候艰难选择转行。
从一名汽车工作者,变成了一名教师,这一步卖得辛苦,也充满血泪。犹记得登上讲台的第一天,我遭遇了学生的质疑,曾经在汽车业取得的荣耀灰飞烟灭,29岁建组,30岁就遇到了我的滑铁卢。
好在,学习带给了我力量,而这个小组里面的许多人,伴随了我走过无数个想放弃的夜晚。30岁的我,必须为了未来咬牙坚持,必须肩负起家庭支柱的责任。这期间我送过外卖,摆过小摊,开过uber,四处跑课,拿着之前10%的薪水。是乌镇,让我找到了一个精神寄托,从当初一个寂寂无名的小组,到后来陆续结识了无话不谈,甚至时常飙车的一群“乌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提升自我,选择在工作学习之余,用坚持和努力铺就自己的未来之路。我难以忘怀无数个为了乌镇集体荣誉奋斗的日日夜夜,大家轮流给所有人发短信去提醒打卡,踢人,抢占新闻评论区沙发,贡献聪明才智和宣传小组。最疯狂的时候我用三个账户开三计划冲分,为只为让“乌镇”的精神,传播四方。
这一晃,就是四年。人生中很难讲清楚能有几个能在一起奋斗学习的四年。在这里,很多居民们从中学走入了高校,从校园走入了社会,从单身到收获爱情,从婚姻再到建立家庭。这样奇妙的经历,已经让我们的相识相知,超越了扇贝本身的意义。
31岁时,我有了自己的宝贝女儿,为了她我实现了自我升华,我在代课之余考取了高中物理的教师资格,进而成为了一名国际学校的物理教师,再进一步成为了教务处负责人。这期间我断了很多次打卡,甚至荒废了扇贝,但我扪心自问,没有一刻丢失掉“乌镇”的灵魂,没有一刻敢让自己懈怠,因为有这些仍在不懈坚持的村民们,延续着,坚守着,耕耘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2019年,我33岁,实现了人生艰难的跨越,回首看到小组的打卡率,有感同身受,也有痛心疾首。是的,我们打卡率不高,但我看到一个个曾经鲜活的ID打卡率在不断下降的时候,我知道大家在用不懈的努力在生活中“打卡”,那些过往的荣耀和奉献,让你们成为了“乌镇”永恒的精神坐标。而更进一步,对于那些仍在排行榜拼搏捍卫乌镇荣誉的“老战友”们,我首先要说一声抱歉,本应作为排头兵的我,没有做好自己的角色。其次,要说一声感谢,你们对于小组的意义早已超越于我,此时此刻除了内心涌动的暖流,我无法用语言去表达这种感激和敬意。
那些打卡率不断下降但组龄在1000天以上的朋友们,我把选择的权利留给他们,因为乌镇一路走来,少不了你们曾经的努力与奉献。我更希望与新加入的朋友们一起,慢慢把失去的东西,重新找回来。
记得我们曾经开玩笑,要在小组10周年的时候把名字改成【40不惑】,看了看日历,还有一半的时间,希望大家可以一起见证这一天。
希望重新上路的,不称职的组长,zeushai”
看了组长的文,不禁回首:
2015年6月26日是我加入扇贝小组三十而立-乌镇的第一天。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在扇贝打卡1189天了。
扇贝三十而立-乌镇小组是我回国后加入的第一个组群,小组昵称取为“理想在彼岸”,本着不想扔掉英语的初衷,开始打卡。当时回国后先生找工作并不顺利,我带着2个孩子虽然有父母帮忙也觉得很辛苦,再加上刚回国的种种不适,乌镇让我的那段生活有了一抹亮色,小组有很多牛人,是我的榜样。
那时小组有很多活动:翻译,读书每周一篇读书笔记,早起和运动打卡,育儿交流。大家一起互相督促,打卡率很神奇。那时候微信里各种社群还远不是像现在这么多。我们自己组织活动,日子很忙碌充实。
慢慢的,我接触了得到app,买了一些课程,有了新的群,又通过这些群友,加入其他的群。群越来越多,要学的内容越来越多,时间远远不够用,英语的地位在我的世界越来越小,打卡越来越少。小组的打卡率也是越来越低,一方面是大家工作生活重心的转移,一方面也是做知识内容产品的app和社群越来越多,大家分流了。
曾经想过很多次退出小组,退出群,最终还是不舍得。怀念那段日子!
今天看到组长的文章,想想自己的初心,英语既然不打算放弃,还是要坚持打卡。
今天起回归乌镇小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