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拥有强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言出法随”这种情况也常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通俗的说法是“乌鸦嘴”。
网上有那么个例子,当你对着一个橙子持续说甜言蜜语,夸赞它的气味芬芳,外皮色泽鲜亮,汁水饱满甜蜜。
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当你扒开橙子品尝的时候,会发现这个橙子果然比其他的更加甜美多汁。
同样的,这也适用于孩子的教育,身边就有很多例子。
小y原先是个聪明孩子,就是有个粗心的小毛病。
他的常年成绩保持在年级第二,三。
但是他妈妈却觉得这是小y不够努力,不够细心的结果。
她常常在小y耳边念叨,“你怎么这么笨,这种小错误却一直再犯!”
小y听进去了,比之前更加努力学习,放弃了娱乐的时间,但是不管他怎么努力,学习成绩都没有提升,反而还倒退了几名。
小y的妈妈心里着急,但是又帮不上忙,只能更加频繁地念叨小y没有全力以赴,真的太笨了。
“笨”这个字就像魔咒一样,一直禁锢着小y。
甚至连他都开始怀疑自己,也许自己真的很笨,就算再怎么努力都没办法达到妈妈的要求。
这样的结果是干脆听天由命了,成绩也从正数第二变成了倒数第二。
然而小y真的像他妈妈说得那么笨吗?
其实并不是,在班主任和同学眼中,小y不仅学习成绩好,擅长运动,而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之所以小y会变成这样,他的妈妈有很大一部分责任。
她不停地向小y灌输一个思想,“你是个很笨的人”。
一天两天可能没什么,一年两年呢,潜意识被种下“笨”的种子,长年累月的浇灌,自然发展成了参天大树。
这就类似于“三人成虎”的故事,一个人说有老虎,你可能不信,两个人说有老虎,你将信将疑,三个人说老虎,十个百个千个人说呢,你肯定信了。
小y的妈妈本质上是想让小y更加优秀,但是用错了方法,选择了中国家长常用的批评的方式,想借此激发小y的学习积极性,结果适得其反。
还有一种就是常出现在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某某得了全年级第一。”
“某某考上了公务员。”
“某某今年又升职加薪。”
所有的一切都能拿来做比较,自己家的孩子似乎永远不如别家的孩子优秀上进。
可能父母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孩子,实则大多数孩子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讽刺。
自己永远都比不过别人,他们永远都满足不了父母的要求,这种环境中出来的孩子,有些带着骨子里自卑,认为自己永远不如别人优秀。
有些则是触底反弹了,非常叛逆,总是和父母唱反调,这是属于他们的无声的反抗。
语言可以毁了一个人,同样也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从小就在爱和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大概率会是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耐心的人。
口中常说软语,能改变很多事。
有个朋友,她常和我哭诉和老公的关系不好,基本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闹得鸡飞狗跳的。
生活也是一地鸡毛,她觉得日子灰暗,实在是过不下去了。
不过我了解这个朋友,人是好人,就是有个小毛病,特别喜欢抱怨,而且心态也差,说话又比较直接,常常让人下不来台。
我基本可以想象她和他老公在家里的相处过程。
她老公工作压力挺大的,收入也不是特别高。
她常当面嫌弃老公赚不了钱,能力差,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
口中常挂的话就是,“当初我怎么瞎了眼找了你。”
在家和公司的双重压力下,她老公爱上了喝酒,结果可想而知,争吵的频率自然大大增加了。
这本来是她的家事,外人也不好搀和,但是她天天来哭诉也不是办法,为了我耳边能清净点,我给她出了个注意。
办法特别简单,减少抱怨,学会赞美,让她从小事赞美他老公。
体谅他的辛苦,肯定他的价值和对家庭的付出。
学会示弱,在她老公面前不要那么强势,常撒撒娇。
她一开始也是将信将疑,但是也没更好的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放手一试。
一开始她老公被夸得一头雾水,搞不懂她葫芦里买着什么药,很是防备。
我叫她一定要坚持,日久见人心,她咬牙又坚持了一段时间。
后来习惯成自然,她逢人就夸她老公对她好。
神奇的是她的老公真的变了,工作更加努力,又顾家,争吵变少了,也赚到了钱,小日子越过越好。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口出软语,能令人心生欢喜。
语言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自然所向披靡。反之两败俱伤。
愿所有人都能常怀慈心,口出软语,无量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