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拿起的一本书,为了读书而读的第一本书
PART 1 你的答案在你自己的心里
作者有一对强势的父母 从小便限制了她的交际自由,我不像她;她因此孤独着,我们有过同样的感受;作者利用阅读来陪伴孤独,我不像她;读着她的文字,或许我的心境有些像她。
每个人成年之后的表现,都可以在成长阶段找到对应的根源。
同意
我的害羞 自卑 拖延 我的善良 乐观 豁达,都源于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成长环境,想挣脱 又忍不住安静地待在里面,即使物理位置变更了 心境仍困在那里,接受了 他 她 他们 和她们,却没有接受真正的自己,原谅了所有人,但始终不包括自己,喜欢了很多人,可终究无法真正爱自己。
成长的领悟:1.对任何人不想有窥探和评价之心,你的爱好和生存状态不是我借以审视你的理由。2.每个人的生命注定有瑕疵,但我们不一定有勇气面对它,因为 那将承认“是的,我有病”。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或许应该用观测别人的眼光来看看自己,或许 我会喜欢这个妹子。
(/ω\)
这个世界的人群,只有两类:相信性本善,或者相信性本恶。
不同意
大多数人相信性本善,却仍解释不了一些骨子里的恶行。人性本如此,哪里分善恶,追根究底的事情太复杂。
作者写的文字喜欢留白,聪明的人自然明白。文字只是给自己的心一个参照物,一个明心见性的参照物。只有自己找到的,只有自己得到的,才会是你终生所有。只有看清,才能看轻。因为你拥有的、你自始至终面对的,不过是自己。如果把探求真相的精神,转移到关注自我内心的力量,或许会更快获得与世界融合的钥匙。
以上观点 与SFBT BCC 的部分观点相似,人是有力量的,天然拥有解决困境的所有资源。
其实,推动一件事发展的过程,无非就是 打破心理障碍,获得精神力量,有了持续的渴望和动力,方法和途径都是自然源源不断地产生。
PART 2:若想改变,就从丢弃旧物开始
同作者一样,我也是不恋旧物的人,该记得的自然不会被时间打败,不需要通过物件来追忆往昔,会留存一些东西,但是丢失了也不会心痛那么久。
这些年辗转了许多城市,搬了许多次家,喜欢轻松出行的我自然丢弃了很多物件,但有些东西 即便丢弃了 却仍然记得。比如抛弃在特锐德员工租房里的电风扇,或许这是我在曾经工作岗位上唯一辉煌过的证明。还要归功于一幅拿手机拍摄的照片,即便这张照片也不记得存放在哪里,但我的脑海中仍然会浮现出一出日落的景象,红灿灿的,照在公司加班的走廊里,映着一个匆忙的背影。
当这样的自己也积攒了那么多不忍丢弃的东西,这大概是生活安定的证明,有了家,忘记去清空,甚至根本想不起来有这么一项必要。
想想自己,也快要处在这样的状态,屋子里堆积的东西越来越多,忘记了丢弃,也没有丢弃的需要,是不是意味着 我不用再找寻下一个城市? 曾经的每一次都以为找到了居所,可离开的时候,都不曾犹豫,但这一次 或许真的不用离开这里了吧?
你留存的记忆越多,就意味着未来可以伤你的越多。你留存的记忆越细致,越是容易铸造出一个思维的牢笼,困于其中,越陷越深。
生活的残忍原来不是因为它蛮横霸道,而是它总会带来挑战你那些旧有的理解。
作者的这两个观点理论上同意,但不想为此去做些什么。可以记得的事物,带来的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 都想去珍惜。旧有的理解在可以改变之前,那是我的价值观。
2017.01.15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