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圣诞夜 记
《道德箴言录》全名《关于道德的思考或警句箴言》,作者17世纪法国贵族拉罗什福科。该书1678年出版了第五个版本,也是最后一个版本。
何怀宏先生翻译此书,大约除了要介绍关于人生哲学和伦理学的经典,还在于要通过拉罗什福科之言来揭示人的本性,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人性。
拉罗什福科字里行间都是对物欲社会的讽刺,揭露人们利欲熏心的本来面目,直至内心深处,他看到的从来都是人性最残酷的那一面。他用其犀利的笔锋触及那个时代某些丑陋的灵魂,他不劝诫,也没有警训,有的只有揭露、分析和描述,描述人的行为,分析人本身,揭露那些行为背后的关于人之本性的根源。
“人们所谓的德性,常常只是某些行为和各种利益的集合,------。”一开篇,就明确,德性往往掺杂了利益,它没有那么纯粹。
拉罗什福科一直在重复描述一个东西——自爱,不要误解,这个“自爱”不是“自尊、自爱”中的“自爱”的意思,或者说两者不能等同。这里的自爱,更多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即,爱自己。男人成为勇士,不总是因为他勇敢,而可能是因为要成就自己;女人成为贞女,也不一定是因为贞洁,还可能是为了某些名或利。因而,他说,“自爱比世界上最精明的人还要精明”。
情绪往往容易主宰我们的感官,而理智只在你的预想和反思中,所以说“哲学轻易地战胜已经过去的和将要来临的痛苦,然而现在的痛苦却要战胜哲学”,理智常常能轻易地分析过往的得失,也能充分去预想可能的不幸,却总是无法迅速让沉浸在某种情绪中的人们从中脱离开来。当下的情感控制着你的心灵,而理智在此刻你已无心寻找。
在攀比之心肆意横行的今天,人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劝诫朋友,拉罗什福科告诉你,“诉诸他们的骄傲要比诉诸他们的善良更有效”,不必去纠正,只需告诉他:别人都没有这样的缺点。只是若他不认为这是缺点呢?又该如何做?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常常听闻一些人用孟子的这句话以自勉。然而这何尝不是苦中作乐?我在想,谁人不期盼自己的人生更顺畅一些?应该没有人喜欢磨难,盼着遭遇不幸。只是说,不同的人,在厄运到来时,应对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同的。我想,我并不相信说,“有些自视甚高的人使不幸成为一种荣耀,------只有他们才是配得上命运的磨难的。”除了也许是把应对磨难的态度和磨难过后的奋进当做荣耀以外,我想这样的人大概也就只有用这样的说法来安慰自己罢了。厄运是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但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片坦途。
每个人都有情感的需求,有倾诉的欲望,人需要朋友,一起去排解孤独,分担痛苦,共享欢笑。很多文章赞叹友情的美好,相反很多故事里有背叛朋友的情节,但我好像还从未深层次地去审视友情背后的东西。都说友情是人与人之间的无条件的情感,是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奇特的情谊,在这之中,你要付出关爱,要懂得维护,要知道珍惜。长久的友情是相互的付出,单方面的付出只会让情感淡化,甚至朋友反目。拉罗什福科看到的是最极端的那一面,“人们称之为‘友爱’的,实际上只是一种社会交往关系,一种对各自利益的尊重和相互间的帮忙。归根结底,它只不过是一种交易,------。”友情的付出和期望得到回报,朋友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倾诉,都被看成了交易,看成了利益的共赢。我们的想法不应如此极端,但无法否认的是,只有付出没有回应的友情只会伤人,一味索取的朋友只会被放弃,真正的友情需要珍惜。
人的本性也许利己,但做人不能自私;人有激情,有冲动,同样有理智,懂克制;我们尽管活在丑陋的现实里,但心灵仍有着最高远的追求。行善的动机也许有利益驱使的一面,但同样可能带着崇高的初衷。
也许每个人都有阴暗的一面,但怎么可以只看阴暗面呢?人性也许丑陋,换个方向,也许你可以看到它面朝阳光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