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会有一种细思下很让人费解的状况。那就是学历的问题。
大部分的工作都会要求不同档次的学历,而余下的工作,都把不要求学历当作一种岗位福利来宣扬。
我们似乎很习惯用学历来划分人类社会层次的高低,但我们并不会去深思学历到底代表了什么?
在我们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度,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自己的求学生涯。我们听过太多的江郎才尽,天才恶魔,高智巨婴,我们都知道学历代表不了一个人的价值、成就,甚至学识。
我们无奈的承认,这个社会需要学历。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1.
曾经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可以证明学历很重要的逻辑。
你要的人生不论是清高的,还是庸俗的,是平凡的,还是精彩的。你都先需要保证自己能活下去。要活下去就得有物质基础。要想活得有选择,那么每多一种选择,就需要更丰富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决定所处的社会层次。所以你要么选择早早进入社会,凭着各种运气和血汗,花上几十年的时间,爬到一个勉勉强强的层次。要么就去考个好一点的学历。
站在当今社会“学历等于社会层次”的主流思想中,他的观点很有道理。
可这里有个“重大的问题”。
主流思想就一定是对的思想吗?
莫里.施瓦茨教授这样认为:“人类的文化和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一代一代的误导下去,应该引起人们注意。”
他认为,我们的文化并没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问题,而是吸引人们过多的关注在实利琐事上。上学、考试、就业、升职、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然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切开始周而复始。
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并且按照世俗的标准那样活着。我们好像已经丧失了在这惯性中停下来,看清楚的能力。
我们渐渐不再审视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中所需要的一切吗?
由于社会并不认同我们这种质疑主流的行为,于是人们把曾经真正需要的东西,慢慢都变成了梦想。而梦想最终化作了迷茫和羡慕。
2.
一场婚礼送上我们的祝福就好,社会文化却逼我们,开始不断攀比礼金。
两个人的爱情能彼此需要就好,社会文化却逼我们不断用别人的标准,来考验彼此之间的信任。
住的房子明明只需要舒适温馨,社会文化却逼我们去追求奢华却冰冷的宫殿。
吃的食物其实只需要营养,而让我们饱足,社会文化却让我们本来的需要,变成了不切实际的酒桌。
社会文化从不会考虑我们真正需要什么。
它只会告诉你拥有越多越好。
莫里教授说: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重复的对别人这样说——别人又重复的对我们这样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们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他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最终,沦为“别人的闹剧”。
这时很多人开始在心里自问:逃脱不了这个现实的我,又可以要求什么?
我们只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平凡人,并不需要做一个与世界对抗的斗士。相反在社会文化的某些生活准则上,我们还需要遵从,比如交通规则,文明道德。
但对于某些关于责任,爱和逐渐开始盲目的物质追求,我们该停下来,好好的问问自己,然后给自己一个出于本心的决断。
你自己对你自己人生的决断。
3.
现在,让我们试着做一个出于本心的决断。
当明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一切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时,你会如何度过这一天?
如果放下一切外界加诸于我的标准。
我会早早的起床,然后趁着清晨去散步。结束后回家冲个凉,接着吃一顿有个嫩嫩煎过的鸡蛋,加上水果,煎饺,还有果汁的早餐。然后我会看完床头仅剩几页的书,并在中午约上两个朋友吃一顿亲自下厨的午饭。当然能让我亲自下厨的人,一定经过精心挑选。因为我会在饭后拿出我的笔记,跟他们细细述说,里面那些我未来得及完成的故事。只需要说个开头,然后让那些故事自然的继续。
晚饭我们会随便找个地方,最好很热闹。
那是我开始聆听他们的时间。
他们会从现在的家庭说起,然后是梦想的未来,最后是我们一起曾经度过的友情岁月。
我们可能会喝多,然后找个没人的地方胡闹。最后我回到家里,心满意足的睡着。
这一切很平淡吗?
还是说你依然想要一次最后的疯狂?
其实,如果你真的走到生命的最后一天,当你决定坦然面对,你就会发现,死亡是如此的平静。因为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可以左右你走向死亡。
那时你就能做到人生中最困难的事——与生活讲和。
4.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从来无法猜度自己余生的长度。也许还有几十年,也许还有几个月,或者只是下一秒。
每个普通人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恐惧病痛、衰老、死亡,那一个人永远都无法幸福。因为衰老和死亡终会到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无法逃避它,那又谈何幸福?
无论明天如何,我们终究无法逃避。于是,最容易幸福的方法就是接受它。如果明天需要你做个单纯的傻瓜,就该快乐的做个傻瓜。如果明天需要你做个安详的智者,那就安心的做个智者。
我们不需要,太过在意别人的生活。因为你终会走过每个你人生中,应该经历的阶段。
每晚闭上眼,明天都可能就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那明天,你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