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有人挤牙膏从后面往前面挤,有人习惯于抓住中间往前挤。有人吃火锅喜欢先下肉再下菜,有人喜欢先下菜再下肉。谁一定对,一定错吗?不是的,只是习惯不同而已。人与人之间的分歧是来自于不同,人与人的和谐是源自彼此尊重。
在心理学生活化的课程里有一个核心理念叫“空间布局”,包括了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眼睛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叫物理空间。比如恁家的桌子呀,柜子呀,床呀、物品的摆放位置等等,这是一个人的物理空间对人的影响相当大,只是平时容易被忽视,它对人的心理是有影响的。比如上大学的时候,你去图书馆儿占过座儿没?占过吧。就是你每次去都坐这个座位上,结果有一天你去了,你发现这个位置坐个人,你第一感觉是啥?是不是总有点可不得劲儿,那这座儿是公共的又不是你的,你为啥会产生不得劲的感受呢?因为你坐的时间长了,你老有一种感觉,你坐这儿是不是可得劲儿,换个座位是不是不得劲。那就证明你和长期学习的这个环境建立了情感的链接,这就是物理空间。
再比如夫妻的大床,你睡觉老喜欢睡一边,每天习惯性的就来到你的位置躺下,如果一天你睡在你爱人的那一边就觉得翻来覆去的,还想挪过来有没有这种感觉?再比如吃饭的位置,我家四口人,每个人都很默契的坐到自己固定的那个位置上,有一次妞坐到儿子的位置了,儿子说姐姐这是我的位置,他坐在他习惯的位置吃饭心里得劲舒服,这就是物理空间对心里空间的影响。
我们夫妻沟通也和空间布局是有关系的。我晾晒衣服习惯于从晾衣架的一头挂到另一头。春夏季节的衣服薄,颜色浅的衣服我喜欢手洗,为了不褶皱不想在洗衣机里烘干,洗好后用手一拧就挂在阳台上,再用手拽拽心里可得劲啦。我老公的洗脸地方也有个固定位置,就是阳台上有一个专门的池子。每次我挂衣服是习惯于在晾衣架的左边,他有时候一抬头就碰住衣服,觉得碍事就拿着衣服往右侧挪挪位置。偶尔还碰上衣服正在滴着水,他挪着心里也可烦,会嘟哝着:“咋老挂这啊!”但是我也没有在意这个事儿。
有一天早上,老公在洗脸,我也来阳台站着看看天气,他头一歪说:“媳妇,给你商量个事儿呗!”很少这样给我说话呀,我心想这是有啥事呀。我说:“啥呀,说呗!?”他说:“你帮帮忙,以后别把衣服挂这了好不好,我求求你啦!”我一听就哈哈大笑,我说:“好好好!”说着就开始挪衣服。他说:“你看我今天说话中吧,假如我声音可大生气的说陈兴兴,你别把衣服挂这啦,估计你都不挪了。”我说:“哈哈,你今天是不是咬着牙说的,有进步,知道哄我啦,求求都用上了,我以后绝对往右边挂!”从那次以后,我每次挂衣服的时候就会顾及到老公的感受,自动的往中间和右侧挂了。其实老公以前给我说过几次这样的事情,是这样说的:“你为啥老把衣服不烘干挂起来呀?”我就想这是我的方式呀,说:“我喜欢这样洗,这样不用熨衣服呀!”他也没在说什么,我也没觉得是个事,该怎么挂还怎么挂。这次他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尽管是咬牙切齿表达出来的,但总归是用了一种听起来很舒服的表达所以我也愿意配合他。同时他发现我的改变后,还特意的表扬一下,你现在挂衣服都不往我头上这边挂了,我说是呀不是照顾到你的感受嘛。这就是我们夫妻之间的空间差异带来的一个生活小插曲,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因为对某个空间有不同的情感。
同时也说明你想改变爱人的一个行为,要让她感觉好,感觉好要先好好说话,感受好了带来愿意站在你的立场去换位思考从而有新的行为出现。
我们把空间布局和沟通这个思维,回到家庭教育的视角来看待孩子犯错这件事。孩子的成长是靠一日一日的积累,他们每天都可能会犯错误,正是通过这些错误,他们通过修正和调整学习着长大的。面对孩子的犯错,用批评指责吼叫起不了长期作用,提醒的方式不对,就不可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如果孩子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家长就要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再使用一些实操的高效的沟通方法,帮助孩子努力去修正。如果父母想说点些什么,可以说鼓励的话语,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方式,也许会让同样的事情有着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