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档次low,非常无知。浅薄,愚蠢,不爱思考,就是纯粹的噩梦。以前对于很多事情总是顺着情绪而非理性思考,现在开始懂得怀疑,去分析里面的微妙。总是贬低嘲讽自己其实也没必要,
我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我还有如此多年的时光可以让我丰富思想,阅历。读书,思考。我并没有非常大的有钱欲望,但是有创作,性,等等的欲望。极大的创作,极深厚的创作价值带来的是极度的狂喜。我并不质疑这句,反而还想深挖。
几个点得搞清楚,极大的创造指什么?
有什么前提,范围,行动,反馈等
当我达到那个状态会是怎么样的?
比如我创造了一部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我的心中肯定为我的作品自豪着,洞察到了某种规律的我肯定有超人般的自信,内心充满了满足感与幸福感。没有什么外界的事物可以在吸引我的视线和注意力。性欲,食欲。都大大降低
对一本书进行分析,挖掘。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写本书。作者往往以某种逻辑描述某种观点,并以某个事件或某个名人的观点来作证。其实核心就是他的观点。
- 与其思考他的观点,不如看他怎么提出这个观点,基于怎么样的现象,逻辑。知识来描绘他的想法。这点非常有必要学习。学习作者怎么得出观点的。观点往往都体现在目录,我们可以从目录中先自推,往前推或往后推。也就是抽聚。
- 结合自己的问题再进行深入思考。一定要把问题写成书籍。这就是一个极大的创作。
- 问题必定是某种普遍性的,基于欲望的。外在的。
- 在娱乐至死里,作者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印刷体时代的美国群众和媒体时代的群众的不同。有文化,自己的判断力的老美们,在历经毫无价值以及联系的广告轰炸后,变得麻木,不懂得思考。逐渐演化成一群不懂思考的愚民。不得不说这点的启示性非常强,广告,媒体新闻都是非常用非常具有煽动,敏感的词来抓人的情绪面,动物脑。甚至在西方国家,许多民众信任于当地的媒体,然而又有多少媒体能自始而终的播报还原事实真相呢?人们认为的真理都包含着传播这一条路,所以说,对于媒体报道的东西,一定要存疑。
- 学习作者的推导过程,就以娱乐至死这本书来说。尼尔直接提出结论。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然后阐述原因为什么。如果是我的话。我就选择有语言的物种以及没有发展语言的物种来比较。按我这种写法。我觉得也比较不出什么来啊。 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目的是学习作者的推理过程。怎么样才叫学习。我自己写个,然后跟作者比, 怎么比。都不是一个数学题。怎么比孰优孰劣?学习他怎么深入本质才对吧。本质是怎么样的。 他把电视媒介本质的说成是一种会话。 不同于语言的另一种会话。每种会话有不同的创造。虽然文化是语言的产物,但是不同的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作者能想到印刷体以现在的娱乐业的区别。从一开始的表象说明了一种趋势,然后把这种表象深入分析, 当成是不同的会话形式。和语言,印刷体文字并列。然后再把这些东西称为媒介。和章节的题目应和。媒介即信息。
- 对于媒介即认知论,作者给出了3个例子,文化在不同的媒介是怎样对人起影响的。在只有口头语言的部落,能记住诗歌,谚语被称为智力的表现,所有的审判可以由口头语言解决。,这在于铅字时代是被当成一种娱乐,搞笑的项目。铅字时代的判据须结合口头证明以及文献引用。是一种严肃的,有逻辑,有条理的阐述时代,在苏格拉底被判决时则取决于对事物的修辞手法。三个例子为了表达真理在不同媒介的传递下。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理论核心就是这个。也就是传播学的来源吧。作者后来回答了三个读者问题,不同的媒介对人的认知结构并非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只是不同的媒介,对应的文化,智力定义是不同的。对于铅字时代智力的定义是有图像因素,真不理解。在我看来应该是逻辑的严密。电子时代是将信息以商业挂钩,以猎奇,有趣,好玩的东西为重点。再加上摄影术,这一本来就能剥离语境的利器结合,信息变得越来越支离破碎,长期影响让人的智力变弱。思辨能力逐代下降。你能指望一个从小就看电视长大的孩子,有什么独立思想?太偏激了。单一因素洗脑的文章越来越多,还有,口头轰炸,广告,不可证伪的鸡汤轰炸。标签效应越来越普遍严重